八仙是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神话人物,尤其当年电视台播放《八仙过海》时候,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强大的普及,也真正做到了喜闻乐见、家喻户晓。
能做到如此深入人心,其实和八仙起源很早有关。八仙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而八仙故事始于唐代,宋元时均有记载,元杂剧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和组合并不固定,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等。
直到明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才确定为现在的七男一女组合,同时也给出了八仙排位: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八仙均来自人间,他们本来都是凡人,历尽千辛万苦后才得道成仙,所以没有其他神仙那种道貌岸然的样子,在百姓看来非常亲切,而且他们常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深受爱戴。
因此,八仙的形象和故事被常常用在了年画、刺绣、戏剧等日用器物与传统曲艺中,成为百姓祈福神灵庇佑、喜添祥瑞最具象的寄托。
而作为陶瓷装饰的传统人物纹样之一,八仙纹盛行于明代中期,尤以嘉靖、万历两朝为最。
其中,嘉靖帝是历代最崇信道教的帝王,据说其即位后就不断参加道教活动,根本无暇顾及政事,竟把皇宫建成修炼的场所,对修仙炼丹之术的狂热,使得道教盛极一时,甚至最终因误食金石药而死于乾清宫。
所以,嘉靖一朝四十五年,与道教神话人物关系密切的官窑瓷器造型、纹饰都得到空前的发展,以八仙纹饰器物最多,图样也最丰富。
比如,当时「八仙祝寿」多绘画八仙为南极仙翁拜寿,而非西王母。南极仙翁是道教中主人寿的神仙,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因此当时所拜寿者以南极仙翁为主。也正是从那时起,「八仙祝寿」成为中国宫廷瓷器的传统画片。
嘉靖时期的八仙画法工细与粗放并存,工细者可媲美成化,粗仿者也别有情调;画风讲究自然,人物造型虽然夸张却不失真实;青花的色调也一改成化以来的淡雅朴素,呈现出浓艳泛紫的宝石蓝色。虽然「官搭民烧」成为该时期的一种流行,但并不妨碍珍品辈出。
而经过隆庆低迷后,万历官窑承袭嘉靖的传统,早期纹饰布局丰满而有层次,画法单线平涂,线条纤细很有嘉靖遗风。后来明晚期则越来越粗率稚拙,逊色不少。
到了清代,虽然皇家信仰有所更迭,喜庆气氛也逐渐代替了道教风格,但八仙纹饰仍是当时流行题材之一,加之在制瓷工艺和绘画造诣上的大幅提升,不少器物也称得上清代瓷器中的顶峰之作。
特别是康熙时期的「八仙祝寿」最为常见,尤其青花勾勒有浓淡处理非常出色,笔法利落,绘画工整精细,人物神采飘逸,比前朝更具表现力。
觉山隐窑「青花八仙纹宝盆杯」借鉴康熙时期八仙画法,图案布局疏朗有致,人物姿态巧妙制造出的空间感,与宝盆杯古朴的器型形成呼应。工笔绘画风格突出,勾线填色有层次变化,略有晕散,淡雅深沉。
人物细节描绘清晰,面目清秀传神,神态自然,五官详略得当,尤其人物眉目「有眼有珠」的画法,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身形挺拔不纤弱,衣纹勾勒流畅合理,颇有仙风道骨之感。
另外,如意云纹也很有讲究,临摹康熙时期独到的云脚绘画技法,据说也是觉山隐窑画师最爱的画法。云朵修长飘逸,升腾缭绕,层次多但不散乱,与人物形态互为依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因为有云纹的衔接,都是一个完整画面,不呆滞不突兀。
大家都知道,觉山隐窑器物纹饰中神话人物并不常见,而选择八仙图样应该算是一种自我挑战。其难点在于,我们要以现代人的角度还原并表达出古人之审美,体现当时文人雅士对画之意趣,又不能在画中显出丝毫故意,是相当难的。终于,好在成品还算说得过去,希望这只杯子,能在夏杪之时给您送去一股清凉的仙气。
顺祝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