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果然我看书都是只抓主干,对于很多细节一点点都记不住。《上瘾》这本书提的到的四大产品逻辑,习惯、触发、行动和投入非常简单清晰,提供了一种分析产品很好的思路和方式。
这本书里面,最喜欢的一句是“驱使用户采取行动的,不是酬赏本身,而是渴望酬赏时产品的那份迫切需要”,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从心理层面去满足用户需求的巨大价值。所以,研究用户,研究人性,是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里一直想着的一款APP是“亲宝宝”,也逐渐发现了这玩意为啥能让我每天登陆n次频繁更新的魔力所在。针对这个APP基于下面几个问题略作分析。
1. 我从哪里得知有“亲宝宝”这个APP
怀孕期间一直使用宝宝树,通过这个app的一些广告知道有些专门就宝宝成长存放照片的app,当娃快出生的时候,就下载了一堆体验了一下,结果就留下了新宝宝这一个,感觉上传照片之类的操作非常便捷,展示也清晰。【这说明一款app吸引人的要素还是要看它的核心功力构建的怎么样,是否足够易用、清晰、便捷。】
之所以想要找这样一个app为娃做记录,是觉得娃每天都会有变化,时间是把刀,过着过着很多东西都忘了,还有些焦虑情绪,来自于娃成长变化太快跟不上的焦虑。
2. 亲宝宝APP如何进行自传播
从娃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用上亲宝宝上传照片了,当时想着“每天都要为娃记录一下”,事实上,从app的设计上也非常诱惑用户做到这一点:所有的照片都是按照拍摄时间自动归类到对应的日期下,除了日期外,还会显示宝宝的出生天数。对于有强迫症的用户,更是觉得少一天没记录就不舒服。【通过有力的交互设计诱惑用户产出内容/价值】
娃满一个月的时候,家人从外地过来看娃,走的时候依依不舍。这个时候发现使用亲宝宝跟家人们分享照片是不不错的主意,于是给家人都装上了亲宝宝app,并帮助完成了注册操作。后来发现亲人们登录app挺频繁的,还不时有各种评论。这一点也促使我不断的更新内容,大家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哪一天不更新就感觉少了点什么”,还有些内疚情绪,觉得忙着忙着给娃少做了点什么。另外,看着家人朋友们对娃成长的评论,内心有种小小的满足感。在这些个小情绪的促使上,让我持续保持活跃。
渐渐地觉得这种“照片-分享”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家人之间的互动,非常方便随时回看娃走过的每一步。于是开始想闺蜜圈安利这个app,花了2次安利成功了3个闺蜜,每个人各自邀请了10人以上的亲戚朋友。就我这样社交圈狭窄的用户,就直接为这app带来了50个用户。她们各自也去安利了一些朋友,保守估计每人安利3-4位妈妈(还不包括由亲戚长辈们带来的推荐),每个妈妈带来12个用户。轻轻松松,由我就可以带来100+的用户啦!这种用户的增长度真心没法比拟。之所以愿意将这个app给朋友,主要来自于内心中小小的窥视欲,看看别家娃怎么玩儿,长的怎么样,然后内心里默默比较一下。
现在娃已经13个月了,400多天,已经累计了大量的视频、照片在app上,这些持续的投入让我不愿意再切换平台或者抛弃,因为这些对我来说都意味着良好的信息组织,和必不可少的资产,如果失去了这些已经投入的信息,那将会是我遗憾,甚至暴跳,开始害怕失去。【要想app自增长,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用户情绪的本质,如果能创造与他们之间关键的情绪连接,则更是蹭蹭蹭】
3. 亲宝宝如何创造用户粘性
在创造用户粘性这块的功能,主要涉及社区(用户交流圈)、活动(晒娃送礼物)、亲子小报(每天推送育儿文章)、育儿助手(根据宝宝月龄推送喂养陪伴要点),还涉及辅食菜谱、宝宝音乐,故事等。几乎涵盖了所有0-3岁妈妈关注的议题。
在盈利方面,主要靠广告和电商,广告主都还挺打牌嘛,帮宝适天猫之类类。电商分类清晰,包括童装、图书、玩具、用品、喂养,不玩儿大而全,在选品上也涵盖了所有主流宝宝产品,哈哈哈,感觉我迟早会被带入在他们家购物的圈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