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后的一种新诗。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效仿屈原辞赋的作家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和他本人的作品共16篇汇编成集,提名《楚辞》。东汉时王逸为《楚辞》做注,加进了自己写的一篇《九思》,使篇目增加到17篇,这就是流传但现在的《楚辞》本子。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
“风”指《诗经》,“骚”即指《楚辞》。
《卜居》与《宋玉对楚王问》两篇算是散文,口吻都是第三人称而非作者本人叙述,所以现在多认为作者并非屈原或宋玉本人。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译文:
屈原遭放逐后,三年没有再见到楚怀王。他竭尽才智来报效国家,忠贞不二,却受到谗佞之人的压制;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见太卜郑詹尹,对他说:“我心中有些疑惑的事情,想请先生为我决断。”詹尹连忙摆正筮草 ,拂净龟壳,问道:“不知您有何见教?”
屈原说:“我是应该宁诚恳真挚,淳朴而且忠实呢,还是应该迎来送往,忙于世俗的应酬,力求不限于穷困呢?是应该宁肯除掉杂草,尽力耕作呢,还是应该终日奔走于显贵之间,以成就威望名声呢?是应该宁肯直言不讳,因而招致危险呢,还是应该流于世俗,屈从于富贵而苟且偷生呢?是应该宁肯超脱尘俗,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本性呢?还是阿谀奉承,强颜欢笑,去逢迎那个妇人呢?是应该宁肯廉洁正直,以此来使自己的身心洁净呢,还是应该虚诈狡猾,像脂膏和熟牛皮那样没有骨气地围着别人转呢?
是应该宁肯昂首独行,像日行千里的骏马呢,还是应该浮游不定,如同水中的野鸭,随波上下以求苟且保全自己呢?是应该宁肯与千里马并驾齐驱呢,还是应该随着劣马的蹄迹亦步亦趋呢?是应该同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应该和鸡鸭一起争夺食物呢?这些,哪个吉利、哪个凶险?我到底应该何去何从?世道混浊不清,把蝉翼说成是重的,把千钧说成是轻的;黄钟被毁弃,陶锅反倒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谗佞之人发达显扬,贤者却默默无闻。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有谁知道我廉正忠贞!”
詹尹于是放下蓍草,辞谢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食物总会有所不足,智者也有迷惑不解的时候;占卜有预料不到的地方,神明也有不能洞察的地方。坚持您的本心,行使您的本愿吧。龟灵和草实在是不能知道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