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王纲遇见的道士的预言即将在王杰身上实现,估计大家都猜的到,如果真的在王杰身上实现的话那么现在为人称赞、歌颂的应该是王杰,而非王阳明了。确实也是这样。王杰虽然仕途坦荡荡,得到了许多上级的赏识。但他却看不惯考试规则(这一点和王阳明和王杰有些类似),不做官了。
明宣宗宣德年间,朝廷下诏各地举荐人才,王杰以父母年迈的理由敷衍了过去。后来王与准去世,王杰拿出母亲当做挡箭牌。母亲在去世之前认真叮嘱儿子说:“你已经穷的不像话了,等我死后,你一定要去做官!”有了母亲的指示,王杰这才不情愿慢悠悠地踏上了仕途。殊不知是因为王杰的气节感动了上天还是什么,在朝廷任命之前他便离开了这个他看不惯的世界。
王杰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王伦,另一个叫王粲。王阳明就是王伦的孙子。
古代的植物往往代表着一些意义。比如菊花被称为“花之隐逸者”;松柏代表着坚韧不拔的气质。王伦对竹子有这一种异乎寻常的喜爱。每次有客人登门,总要在竹林里才能找到王伦,王伦也每次指着柱子说:“这就是我的直谅多闻之友,一天都离不开啊。”
“直谅多闻之友”一次出自《论语》,孔子教导人应该正直、守信、见多识广多交朋友,这样才能对自己有益。至于为什么王伦会把竹子当做直谅多闻之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父亲王杰早逝,家里穷的是在不像样子,除了几箱书籍便没有任何东西了。王伦不想因为自己而坏了王家书香世家的名声,于是博览群书,最喜欢《仪礼》《左转》和《史记》。王伦的博览群书使王伦的名声很快就传了出去。王伦刚刚成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大户人家争相聘请他为塾师,王伦也找了一份营生来赡养母亲。
元明总正统十一年,王伦的妻子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王华。很值得一提的是,在王华诞生之前,王伦的母亲梦见婆婆抱着一个身着华丽衣裳的孩子交给自己说:“你侍奉我很孝顺,你的儿媳妇儿也很孝顺,所以我乞求上天 将这个孙儿给你,世世代代荣华无替。”
王华是个神童,刚刚会说话的时候,祖父王杰口授诗歌 他听了一遍便能记住。十一岁开始上学,一学年之后,老师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交给他的东西了。后来在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的时候考上了状元,踏入了仕途,“世世代代荣华无替”的吉梦开始应验了。
宪宗皇帝驾崩,孝宗皇继位,该元弘治,王华担任经筵讲官,也就是皇帝的儒学教师。王家这才又翻了身。
要更好理解王阳明的思想,就要先对儒学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王阳明自称自己为“狂者”,缘由就要从儒家思想开始说起。
儒家思想将人分为三个层次:中庸、狂者、乡愿。中庸的核心意思不是中庸之道这种略为迂腐的观念。相反,它代表这儒家最高的境界,这一点倒是我们望文生义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句话才是中庸的核心含义,代表着一种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君子随心所欲的状态。
其次狂者就是对自己的认知非常自信,能够为别人的言语左右的状态。在平定了宁王之乱以后,朝野并没有对她高度的赞赏,而是对他指指点点。王阳明说:“从前我或多或少还有一些‘乡愿’的样子,如今才真正相信我所提出的良知理论是绝对的真理,于是信手行事,不假半分掩饰。如今我已经是‘狂者’的胸襟了,即使天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我也无所谓了。”
至于乡愿,估计都已经猜到了,就是对别人的言行都很在意的状态。可这才是人性,可想而知现代学者对此的批评从何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