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奕含走不出童年遭诱奸的阴影上吊自杀的新闻已经过了一个月了,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本来这样的新闻并不会让我停留过多目光,我会感到可惜,痛恨人品败坏的伪君子教师,希望能将之绳之以法,仅此而已。只怪我点开了林奕含的那段采访视频,这下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隐隐作痛。我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抛开诱奸的一些比较宏大的命题上。
采访视频里的她,身形孱弱,文静柔和,谈话语调缓慢,时而近乎哽咽,有好几处我觉得她要哭了,看的出她仍然很痛苦、压抑,多次停顿是在努力平息自己。她的谈话让我发现,这个女孩思考的很深入,读了很多书,并且她的自杀并不仅仅是童年那段遭遇那么简单。
我的总结是,她在遭遇了童年的不幸后,没有向任何人求助,自己在她迷恋的文学中寻找救赎,却发现那些创造出伟大作品的人竟然可能品格不堪。而她本身又是一个纯粹的人,聪明细腻敏感,思考的是终极命题:“文学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会不会文学从来都是巧言令色?”,她囿于此,没能走出来,最终感到不是学文学的那些人而是文学本身辜负了她,信仰坍塌,绝望而自杀。
“ 只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伟大的作家 ”
此时我想,假如她听过歌手李健在采访中说过的上面那句话,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的话,或许她拷问的就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说伟大的文学作品产生的必然偶然条件有哪些?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钱钟书先生也说过,不认识字的人,被人骗;认识字的人,被书骗。所以我们才有了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胡兰成之类的人就是善于用美丽的文字包裹自己的兽欲。
2
后来我在网上又看了一些蛮有道理的分析文章,也看了林奕含的小说部分内容。我发现不能简单的说文学就是帮凶,文学信仰的坍塌就导致了她的毁灭,这个锅,文学不背。纵管文学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在,可是修辞带来美的享受、灵魂的滋养,这点不能反驳。
我意识到,不是她走不出来,是社会没有一个让她走出来的环境,她那么聪明,文学的救赎里得不到,怎么会不知道走出来,或者说,她一开始就为什么需要到文学里去寻找救赎呢?
她因为抑郁症申请延缓考试时被质疑作假;她站上阳台想自杀时楼下的老头管理员在看她的内裤;她文中被侵犯的姑娘寻求帮助时被父亲说你怎么那么脏;她文中的姑娘发帖举报,有人留言问拿了多少钱买了包吧你这个小三。
我相信书中的这些细节全部来源生活,甚至我们可以猜想林奕含在最初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来自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尽管她有一个医师长父亲。
当所有的恶名指向的是受害者, 她深刻领悟到,人类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她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序篇写道:
“强暴是社会性的谋杀——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社会性’的。或应该这么说,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不是由施暴者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协助施暴者完成。”
知乎上答主绿萝结高林说的好:于林奕含个人的囚牢看似是文学中对美的信仰而延伸出的虚假正义,而事实上于所有受害者的泥潭则是这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所强暴的话语场,美名其曰文明。
她需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没有获得一点善意,她太懂别人的眼神中泄露的最隐秘的轻视与暗讽。 她用自己最擅长的文学包裹自己祈求一点安全感,这是她唯一能抓住的稻草,却被说是文学害人,这个姑娘太天真。
世界欠林奕含们一个拥抱,希望我们对受害者多些关爱和支持,也希望“我们家什么教育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这样的控诉不再有,更不希望因为这样的无知而受害,受害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