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是信息的压缩。
为了信息压缩和表达方便,文字给大脑输入了自动化的程序指令,比如给大脑输入苹果两个字,普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至少一个苹果。
但是有的人的脑海里会浮现昨天看见的超市的苹果货架上的一堆苹果。
有的人的脑海里会浮现早上吃的苹果的样子,并且自动脑补了苹果的色泽和被咬了一口的样子。
所有文字程序指令在不同的大脑里运行都是有偏差的。
原因可能是,压缩信息的过程中有细节丢失的现象,好比压缩图片会成为马赛克的色块。这种信息压缩有利于信息本身的传播的便利,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说,很多信息在压缩的过程中丢失了。只有“信息接受方”本身也知道词汇压缩前的意思的话,才能真实的还原信息,否则对文字本身解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
虽然描述感觉的词汇和描述物体的词汇一样都压缩了信息成为一个词汇,但是形容词在“信息接收方”重新处理词汇还原成信息本身的时候更容易有误差和偏差。
对文字理解产生的偏差(特别是形容感觉的词汇)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事物越抽象,越容易有情绪波动。(原因还没找到,很可能是一个概念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复杂的话,人的大脑会产生想要理解,想要还原概念本身的冲动,想要有对一个文字的共同体验的冲动?自我催眠自己已经理解了概念的话人的大脑会产生反抗?文字本身是束缚大脑思维的催眠咒语,所以被束缚的大脑,总是按照路径惯性走,大脑总是处理过少的信息,会有多余出来的脑力 ,这样多余出来的脑力会产生干扰情绪?潜意识多余的能量会干扰大脑产生情绪?#¥%……&*(#@
观察同一个词汇在不同人的大脑里的不同想象,可以减少情绪波动。文字理解偏差和其信息发出理解的信息的偏差越小,情绪越和信息发出方吻合。
顺便一提,情绪是一个混沌的混合物。情绪中有很多元素可以拆分。如果用文字误解自己的情绪的话,会造成更大的情绪波动。
为了还原”信息发出方“脑海里的信息,但是拆分和还原”信息发出方“脑海里的程序本身,才能分析信息。如果误解了概念,不但容易产生各种过激情绪,还不容易看到世界原来的样子,感觉波澜壮阔但其实稀里糊涂的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