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交流群举办了第一场活动,请到了国学大牛赵大山赵兄。授课于12月9日晚九点开始,我想着先哄大宝睡着了就来参加。可是没等大宝睡着我倒是先睡着了。醒来已经是凌晨一点多,四周围很安静。我悄悄打开手机,找到了文字版的内容。遗憾的是,只能看第一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大山兄详细讲述了孔子一生的生平,我读下来,感觉夫子的一生可谓凄凄惨惨、落魄若丧家之犬。
其实,以孔子的才学,只要稍作迎合之态,这辈子就不会过得那般惨淡。再退一步讲,夫子不愿委屈自己去迎合权贵,安心讲学,著书立说,也定是一个悠哉游哉、舒心惬意的人生。
然而,夫子毕竟是夫子,以他的境界,完全可以预想到“周游列国、自己的学说最终不会被采纳”的结局,还是带着弟子们东奔西跑,像群讨饭的一样。
我的理解,这是夫子要为弟子和世人起到一个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一旦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明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
夫子的一生,是真正的表里如一的一生。
第三部分,大山兄重点阐述了孔子思想到底是以“仁”为核心,还是以“礼”为核心。大山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内“仁”外“礼”,将二者合而为一、熔融成一体。
既然孔子的思想内核是“仁”,那到底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给出的答案言简意赅,“克己复礼为仁。”
怎么才算克己复礼?当颜渊问夫子怎么行仁时,夫子给出的答案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四勿”可以看作是纲领性的“克己复礼”。
那又到底什么是礼?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礼,才知道什么是非礼。我没有读过周公的《礼记》,不知道其中到底对“礼”有着怎样详尽的诠释和规定,我只从本人对“礼”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来谈一点粗浅的理解。因为毕竟先有了这个“礼”字,才有了后来周公的《礼记》,《礼记》再怎么解释,都不应该出离了“礼”的本义。
“礼”,即“禮”,左“示”右“豊”。豊是一种行礼之器,古代用于祭神求福。至于“示”,其实我们的汉字只要看到有“示”字旁,就可以判断这个字的意思肯定跟天地鬼神的崇拜和祭祀有关。
因此,不管“礼”字做何解读,意思都是我们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应合乎天地鬼神的喜好,即合乎“天道”。
什么才是天道?天地鬼神又喜好什么?道心惟微,这些我们现代人称之为迷信的幽微之事,从哪里可以窥得一斑?
我没读过什么古书,四书五经也涉猎不多,只能从我的这点浅薄的知识储备里找几句话来充充数。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经》又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的理解简单粗暴,这个“善”和“德”就是天道,就是天地鬼神的喜好。一个人能够积德行善,积功累德,天地都会佑之。反之,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积德行善,一味地作恶,那是会天诛地灭的。
积德行善,无论是儒、是道,还是佛,这是三教都极力提倡的修学之法。佛家修五戒十善,可得人天福报。道家修善,可得道成仙。儒家积善不仅对自身大有好处,“余庆”更能惠及子孙后代。
这个德和善,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克己复礼”。而且这个德善,不单指我们的言语行为,德善直指人心,《太上感应篇》说“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儒家也有“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的说法。
可见,真正的德善,是不欺人,更不自欺,不自欺就是儒家“慎独”的思想。
一个人要想做到真正的“慎独”,除了期望他每日自省之外,还得要借助天地鬼神的监察。孔子信“天”,佛道更是如此。
佛家讲,一个人一出生就有两个神跟着我们,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名”,随时观察纪录我们的一言一行和一思一想,善得善果,恶感恶报。因缘成熟,果报自现。
道家讲,天地有司过之神,一个人头顶上有三台北斗神君,身体内有三尸神,一个家庭又有灶神在监察纪录,会定期上谒天曹。依人所犯轻重,夺人纪算。意思是说,一个人作恶,天帝会根据所犯轻重,缩减人的寿命。大恶减一纪,即十二年;小恶减一算,即一百天。算尽则死。
我的困惑是,孔子既然信天命,为什么儒家经典对天地鬼神这些幽微之事却并不宣扬,而只是强调“孝悌”、“五常”、“中庸”之道。
我以我的一点愚见揣度圣人的想法。与其靠外力的监察,不如靠自己内省才是正道。过分宣扬倚重天地鬼神,到最后可能会沦为巫术,反而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与关怀。
逻辑混乱的扯了这么多,赶紧来个结论。
学习大山兄的讲课,就是要学习夫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在个人修为上,要做到合乎天道,表里如一,真诚待人待物,不说一套做一套。
要断恶修善,积德累功。夫子能在两千五百年后仍名满天下,且后嗣绵延,就是他老人家德积的够厚。
所以,现实的意义和启发就是,我们很多人已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幸福一生,可到底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儿女幸福快乐一生,我们却很茫然。其实,古人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积德行善。
你有再多的金钱留给子女,子女未必有那个因缘可以继承享受。你留书本给子女,子女也未必会去打开阅读。
而如果你的行为举止、所思所想都是德善,且越积越厚,这份厚德产生的“余庆”必然会延续到你的子孙后代,且任何人都抢不走,保险得很,这才是真实的为儿女修福之道。
如果能再进一步,把这份真实的人生之道教授给子女,他们能够自修,那得恭喜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子女真正找到了一把开启人生幸福之旅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