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贫瘠,越是显得丰腴,这是现在想来却多出了更深的理解。
过度的自负不过自卑作祟;越是显得张扬,越是孤寂。那么美丽,世界的这张皮呢?我一度认为这是天然给予的,后来发现也不过是一种保护色,可深可浅、可浓可淡,何尝不是后期形成的。越美丽的就越是危险,越是自然,越是暗流涌动。见到的都不是真的,拥有的也纯属侥幸。承诺除了因为太年轻,也是缓兵之计啊。
看张小娴的书,发现此人傲慢得有些道理,不懂得爱自己的时候,说得再多都很可笑。相爱相杀,实在扯淡。在快餐文化、美化文化甚嚣尘上的时候,潜意识也被改写得痛快。无时无刻不忘美化自己的行为,借以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包装,强行塞进行为的笼统,借以心安。对就是对,错即是错,哪有什么既对且错,但是虽然。
我总认为对待朋友我应当怎么怎么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是种煎熬。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冷嘲热讽,明知自己行为的不当,但偏偏改变不了。当我发现自己对朋友的态度真真切切是看不起的时候,我反而三缄其口,不再多说。身体最诚实。当我怀着奇妙的情感时,我的身体往往不可受控,当我做出了正确的理解时,一切都水到渠成。
在面对自己自欺欺人的情感时,身体时刻进行着反抗,解释不了的事情往往是因为心口不一,体验与输出出了矛盾。
但好奇的是,难道过度的谦虚就真的有真材实料吗,自忖有为即是假大空了吗?
和高中同学聊天,我理所当然可能还有点谄媚地给对方贴标签,以为画龙点睛,没想到在对方看来,贴标签的行为low到爆,画蛇添足,堪堪结束一段尴尬的对话。当时非常奇怪,觉得莫名其妙,后来才慢慢摸清楚,对无能者而言,标签可以放大自己孱弱的能力,并以此标榜。而对大能,这只会局限一个人的能力,画地为牢,谁愿意呢?
学生生涯中经常有人称我文艺青年,我觉得这是一个美称,作为当时一个独立性不强的人来说,感觉进入了一个帮派,感觉很好。毕业后,我不以为意,直到在知乎看到了文艺青年的东西,才发觉有点寒碜,自嘲一笑,原来如此。再后来想想,所有的这些又算什么呢,无所谓,并且不外如是。
善变如我,不若说是没有信念的我,常常在命运皮球来回的晃荡中反复重新寻找着以为笃定的东西,寻来寻去,寻不到什么,就像此刻窗外的风,摇摇晃晃,蹒跚学步,想着破坏又想着发电,难过的像是一团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