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爱的定义

1)为什么要知道爱的定义

钱钟书先生说过:“十八九岁的年青男孩子,心里装的女人比皇帝的三宫六院大概还要多,而且对女人的想法比厕所还要肮脏;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在向往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

充满欲望血气方刚的年轻男性都如此渴望纯真的爱情,更遑论矜持单纯的年轻女生了。你如果经常浏览新闻,就一定会看到“这就是嫁给爱情了吧”这样的标题,里面内容一般都是一对达成金婚成就的年迈老人仍互相扶持恩爱如初或者一对年轻人突破异地、父母亲朋反对、经济条件等各种限制在一起的故事,下面评论更是清一色表达自己羡慕之情并或吐槽或分享身边爱情故事。

可是如果你去追问写这类新闻、故事或看完这种新闻、故事的人,爱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爱,要求他们从个别到一般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爱的本质是什么,给爱下一个简洁、准确、正确具有指导意义的定义,他们一定会卡壳,说不出道不明,不过他们倒是能给你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如你生病了对方会来照顾你,碰到异性会注意保持分寸,会鼓励你帮助你,这些都代表着一个人爱你。

诚然这些例子有助于你理解爱,但是你从本质上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爱,爱的定义是什么。当人脑子里没有一个事物的清晰定义时,不要说得到它连靠近它都是一种困难。

没见过猪跑的人,不可能知道猪是什么样子,他只能依靠别人的描述进行想象。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四个盲人分别摸大象,第一个摸到象牙认为大象如同白萝卜;第二个摸到大象耳朵觉得大象如同蒲扇;第三个摸到象腿以为大象是根大柱子;第四个摸到大象尾巴想到大象似根草绳。

这是我们读小学时就了解的故事,本意是告诫我们不可以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可惜在爱情这件事情上,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掉入这个逻辑陷阱中,我们通过别人口中的描述来进行感受,得到关于爱情的只言片语,了解到部分情况。倘若真能得知爱情的部分真相还好也算有所得,不幸的是你更有可能得到关于爱的错误示范,导致所谓的再也不相信爱情。

有关爱的错误示范简直是数不胜数,父母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美名其曰这是爱他,女生以为爱一个人就是无时无刻的呵护和无限包容枉顾个人自由和道德与法律底线,男生以为需要密切关注对方一举一动这才算是爱根本没有意识到必要的挫折帮助人变成熟。中国古代埋儿奉母家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糟粕,家里粮食不够,便想把儿子埋了减少负担更好地孝敬母亲,这更是体现了一种扭曲的爱。

所以探讨爱到底是什么,爱的本质和定义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能避免我们以偏概全更是防止自己被忽悠,误把歪理邪说当成真理看待。否则你就会被一些以爱你之名行不义之举的人欺骗,沦为对方实现目标的工具而不自知。

2)爱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我查了百度百科,它的定义是:爱,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个定义够简洁但毫无指导意义,你无法从中得出分辨真爱与假爱的方法,毕竟一个情感骗子只要技巧高超,同样能让对方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又查了维基百科,它没有给出准确定义,它认为受到文化、种族等影响人们对爱有着不同看法,我们可以通过确认什么不是爱来澄清这个词的不同方面。比如爱作为积极情绪的一般表达(一种更强烈的形式)通常与仇恨(或中立的冷漠)形成对比。作为一种性欲较低且情感亲密的浪漫依恋形式,爱情通常与欲望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人际关系,爱情有时与友谊形成对比,尽管爱情这个词常常用于亲密的友谊或柏拉图式的爱情。

显然这个答案不足以让人满意,它只是揭示了爱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受到种族文化等影响这个事实,你无法把这个当成理论依据,凭此找到自己的真爱。

我在长久的思考后,终于想到一个足够准确、简洁具有指导意义的定义。在讲这个定义前,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爱”作为动词是一些具体行为的集合如花时间陪伴你安慰你给你买东西等,不是不指代任何具体行为的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其它生物之间。

我要做的就是给“爱”这个行为动作下定义,并告诉大家为何这么定义。而我之所以不给“爱”这个名词下定义,是因为它过于抽象复杂是人类虚构出来的概念,它可以演变成“爱情”、“慈爱”等抽象概念,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就是试图给“爱”这个抽象名词下定义,结果并不理想。事实上我们理解的爱本就应该是具体行为,如果一个人天天打嘴炮说爱你的话,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你绝对不会认为对方爱你。

在此本着严谨态度,我要特此声明这个定义是有适用范围的,它只适用于“爱他人”“爱其它生物”“爱某个理念和某项事业”不能用于“爱自己”“爱某样物品”。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这些情境下人类虽然都是用“爱”这个字,可它指代的行为所具备的特征和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我们都学过英语,背英语单词,你会看到一个单词有多种中文意思,中文同样有这种一词多意的现象。“爱包括人在内的其它生物”“爱某个理念和某项事业”“爱自己”“爱某样物件”这四者中,前两者“爱”这个行为有相同特征,而后两者则并不相同。

“爱某样物件”我们所表达的不是爱而是更强烈的喜欢,女生会买漂亮的高跟鞋,跟别人分享心情会说“我爱死它了!”,但这不是爱。

“爱自己”中“爱”这个行为跟爱别人有着一定差别,具体差别后面再讲,所以也不适用于我要说的这个定义。

说了那么多,我给爱这个动词下的定义为:爱是有约束条件的不求个人回报的付出。

3)爱是有条件的

我知道你肯定不会轻易接受我的定义,所以我要一点一点解释给你听。这个定义中我首先驳斥的一个错误观点是爱是无条件的,这完全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客观真理。人们最喜欢举的例子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说父母不指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只希望他过的幸福快乐。人们于是得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这个想法过于单纯,我懒得用现实中孩子因天生残疾而惨遭抛弃的例子来反驳。即使按大家的说法,父母们都别无所求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他们的爱也不是无条件的。

因为人们根本没有考虑到隐性条件,我想反问你,你父母为什么不对隔壁王叔叔的儿子好,不对邻居李阿姨的女儿好,只对你好呢?显然其中的逻辑和隐性条件是,你是你父母的孩子,不是其他人的种,你身上有你父母的基因,这才是他们爱你的原因,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是在基因里就设定好的自然行为。这个行为同时也符合一个经济规律,俗称的专业分工。你父母只照顾你,那他就更了解你的秉性和天赋更有可能因材施教,如果你无差别照顾世界上所有人孩子那就会由于缺少足够了解而谁都照顾不好。所以爱一个人也要符合经济规律才能算是明智的爱。

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爱作为动词表示行为时它更像是人的一种资源,体现了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也是一个基本事实,一个事物一旦是稀缺且被需要的,那注定会按照某些条件或原则进行分配。不信你看,婆媳关系闹僵有一个原因就是妻子与婆婆在争夺儿子的关爱,有些女生会把凡事都听母亲话的男人叫做“妈宝男”,其中的抱怨就是男生花太多时间与精力在妈妈身上,而没有分配到自己妻子、女朋友身上。男生遭到这种抱怨后,明事理的就会把更多注意力分配到妻子身上,反之则是以母亲养大自己不容易为理由劝说妻子接受这种资源分配格局。

“爱”这种资源它的稀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爱的有限供给

无论你的父母多么爱你,他花在你身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时无刻的关心照料你,即便他们赚钱能力一流成为了世界首富,去世后留给你的物质财产也一定是一个固定值,甚至还有可能贬值。同样,一个异性爱你爱到自己变成尘埃,愿意为你付出生命,他一天只有24小时,更何况还要耗掉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去睡觉,醒着的时候他并不能保证每秒都精力充沛,总会有恍惚,心不在焉的时刻,他把一切都给你,这“一切”也不可能超过他在社会上能撬动的资源总和。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受到了诸如时间空间等各种物理制约,导致所能提供的资源,所能给予别人的爱是一个固定值。我们能提供的终究是有极限的,接受者又怎么可能无限索求呢?身上只有10元钱,你从哪里变得出来10元零一分呢?

2.选择的近乎无限

更显然的一件事情就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爱全给你,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陪自己兄弟喝酒或者陪闺蜜逛街还要照料父母。怎么能够把所有时间都来陪伴在你身上呢?况且当我选择去爱你时,爱自己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我拿给你买LV包包的钱,给自己做一套定制西装,并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所有情感导师都知道一个观点,那就是“钱花在自己身上会让自己更有吸引力,钱花在别人身上则是让自己显得更加廉价。”,一块劳力士手表男士自己戴能凸显身份多吸引点异性目光,可要是把钱用去给女生买香水,那就变成自己忍不住靠近对方。你说这个时候我到底应该是先取悦自己,还是去讨好你呢?

所以本来就有供应极限的爱,再碰上那么多需要分配的事件,就使得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且你真以为一个人无条件的爱其他人会得到好的结果吗?这意味着他不懂得筛选,不懂得拒绝,变成一个滥好人。你的小学品德老师应该教过你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原则:不要去帮那些什么都靠别人的人。你向别人求助时,你要把自己能做的所有努力都做完,才有资格去求助,至少网络搜索一下是必要的吧。

经济学有一个专有名词“公地悲剧”,其含义是当一个资源比如说草原是无主的,那么牧羊人都会纷纷把羊驱赶到这片草地,每个人抱着“捞一把”的心理,这片草地很快就会荒芜。一个人无条件的给予自己的爱,那别人就都想“捞一把”,你很快就会把自己的价值耗尽,经济学家提供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私有化,将其变成私人财产,有了私人使用这个限制条件就不会导致滥用。

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暖男”、“中央空调”,对身边所有人都无条件地好,可惜却找不到一个异性愿与之结成恋人关系。关键点就在于我可以无条件获取你的爱和所有资源,那我为什么要和你谈恋爱呢,做普通朋友就行了啊。

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从心理学方面来反驳我,他们会说:“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提倡要给予别人无条件的爱,这才是真正的爱,你凭什么一个人否定掉心理学家的话。”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看似从心理学上找到我的漏洞,实则并没有,前面我就讲了语言是有多重含义的,比如一个女生赴约前会对自己的男朋友说如下几句话:“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这两个“你等着吧”有着不同的意思,前者是威胁后者是字面意思。

我这里的“条件”与心理学家的“条件”意义并不相同,我这里的是指客观规律和事实,你必须要满足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前提条件,你要捐钱给偏远地区的孩子让他们能够上得起学,那你就一定要卡标准,分清哪里是偏远地区哪些孩子是因为穷上不起学,否则你就有可能把钱给有钱人买一身名牌,好心办坏事。

心理学家所提倡的“无条件”的爱,是叫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要自己没考上名牌大学却逼迫孩子必须聪明勤奋努力考上清华北大。你不要把喜欢当成爱,你生下来的孩子长得俊俏考试能考满分你喜欢你的孩子,但爱是他长得丑智商还有缺陷你仍愿意抚养他帮助他在这个社会立足。有些父母把自己女儿当成债务人,他们希望女儿赚的钱越多越好,这样儿子买房买车娶老婆的钱都可以向女儿要,他们喜欢听话的女儿,讨厌女儿的反抗行为,每当遇到反抗就会以断绝关系来进行威胁。他们不爱自己女儿是显而易见的事情,那他们爱自己的儿子吗?不,他们喜欢儿子两腿之间的长条物。

我提出的理论跟心理学所提倡的并不冲突,甚至是互补,心理学提倡真正的爱要废除掉一些资源禀赋上的条件,而我告诉你爱要坚守一些必须遵守的底线和客观规律。

“喜欢”跟“爱”的区别就在这里,“喜欢”的产生是基于一些资源禀赋上的条件,你颜值高家里有钱还平易近人我会喜欢你跟你处朋友,这条裙子能修饰我身形遮掉我身材上的一些先天缺陷我很喜欢;“爱”是基于一些客观条件发生的行为,有时是超越人性喜恶的存在,你很厌恶一个人,结果有一天过马路发现那个王八蛋被撞了司机肇事逃逸,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巴不得对方就此升天,你也可以选择叫救护车送他进医院,冒着对方赖账的风险帮他垫付手术费,你选择后者你就超越了个人喜好拥有了爱。所以心理学所谓的无条件其实是在讲,不要把喜欢当成爱,以爱的名义去行利己之事。

分清爱与喜欢的差别,你自然就明白“爱某样物件”这不算爱只是喜欢的加强版表达,一件衣服能够展现你傲人身材你会喜欢它,如果它还有奢侈品的特性让别人清楚知道你属于上流社会,你会说“我爱死它了”。

4)爱的分配原则

既然“爱”这种资源必须按照某些条件进行分配,那我们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它的分配原则一般而言有三种:

1.根据个人喜好来分配

你喜欢谁谁就能获得更多爱,大学时期女孩子没找到男朋友过节放假都会想要回家见自己父母陪伴他们,一旦找到了男朋友那就会更倾向和他出去游玩耗费更多资源在男朋友身上,不是她不爱父母了,只是喜欢上了男孩子那就会把更多的爱给男孩子。

这就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情形,你喜欢谁你就更倾向于爱谁。

2.根据情况紧急程度来分配

遇到紧急情况如地震、海啸等,爱这种资源的分配就会体现出超越个人喜好的特征,汶川大地震发生使你可以看到很多医生不眠不休给伤病人员治病,他们没有时间关心自己家里的孩子和亲人,连平时对自己的爱都剥夺出来,不顾个人身体健康,冲锋陷阵在前线。

一个家庭若有几个子女,父母肯定会因为喜欢那个更加聪明伶俐的孩子而进行偏爱,但这不意味着父母不爱其他子女,即使是最不受喜欢的孩子得了重病,有爱的父母也会竭尽全力救治,把爱从其它孩子那里收回来,汇聚到眼前这个孩子身上。

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有爱的人没有人能独占他的爱,平时他会根据个人喜好分配自己的资源,紧急时刻他会把爱给予更需要的人,完成对个人喜好的超越。

3.根据远近亲疏进行分配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根据亲疏远近分配自己的“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面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伦敦绅士,听到遥远东方的中国发生地震,得知中国人全都死了的消息,他所做的就是摊开地图,看到中国离伦敦极远,于是放下心来继续该干嘛干嘛。

你能说这个绅士没有道德没有爱吗?不能,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平时捐款同样如此,身边人患重病我们捐的多,陌生人患重病我们捐的少。

再拿圣人孔子来说,他提出“仁者爱人”的理论,但是你以为这个爱是今天认为的众生平等这种博爱吗?不是的,他提倡的是等差之爱,越是亲近的人获得的爱越多,越是陌生的人获得爱越少。

所以在爱的面前众生并不平等,人们会根据自己信奉的教条来决定爱谁多一点爱谁少一点,但好在他不只爱一个人,没有人能独占他的爱。

5)付出是检验感情的最好方法

我们接下来看看定义的后半句“不求个人回报的付出”。

其实无论是“喜欢”还是“爱”都意味着付出,你跟别人说你喜欢看书因为书籍可以让你收获新知,结果一年下来读了一本言情小说,你跟别人说你爱某个异性结果别人有困难你站在旁边干看着,不付出任何努力的“喜欢”和“爱”都是骗人的。

不过因为“喜欢”而付出是追求回报的,是一种投资,我喜欢你所以希望你能喜欢我和我在一起。你在生活中能见到这样的情形,男生为女生付出金钱、精力、时间,女生也不拒绝,某一天突然找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生难以接受就实施报复行为。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在于男生是渴求回报的,而女生则认为是你自己主动给予,我又没逼迫你,也未作任何承诺,不要白不要,悲剧就此发生。你要分清对方对你的是喜欢还是爱,该拒绝就拒绝,不要对隐性要求视而不见。

而“爱”是不求个人回报的,意思是我爱你我虽然不能从中得到什么但你必要有所得,不能是怀着善心把陆龟放生到海里这种愚蠢行为。富豪捐款修建小学、卫生所、爱心水窖,这是爱的一种表现,他不再局限于爱某一个人,而是爱整个人类,他渴望的回报是这些小学真的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水窖真的帮助人们喝到干净的水。当代有些父母已经没有养儿防老的需求了,他们爱自己的孩子,所渴求的不过是孩子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付出是需要个人回报的,那这就不能算作爱,应该算作交易或者是得到喜欢事物之前必须做出的努力。你努力工作,老板给你工资,你出钱商人卖给你商品,这些都是公平的交易、交换,没有人会认为这些是爱,你看到一个人才华与财富兼备去了解对方喜好,想办法撩到手,这只是喜欢。

哲学家康德说:“人就是人,而非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这里面所表达的想法其实就是爱。你请我吃饭,不是因为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把我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我们好久不见你想要了解我的近况如何。

“当你碰到你喜欢的人时,第一反应是自卑。”这是网络上盛传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没有为你的喜欢付出足够多努力,你认为你配不上对方,你升起了得失心。如果你换一种心态,从爱的角度接近一个人,你想的是能为对方做一点什么,根本不担心对方离你而去,从未想过得到何谈失去。有些人在样貌普通的异性面前夸夸其谈宛如情圣,在高颜值的人面前又突然哑火,可不就是被患得患失情绪影响,变得畏畏缩缩了嘛。

  所以你要小心别人对你的好,如果只是喜欢,他当时对你有多好,得不到回报时就有多么恨你,如果是爱的话,那也请你珍惜,因为这种单方面付出是不可持续的。

  6)爱情=喜欢+爱

既然爱与喜欢之间有这么多不同与差异,那你能想到人们常提的爱情到底是偏喜欢多一点还是爱多一点呢?我给出的答案是偏喜欢多一点,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总结,我们愿意跟人进入恋爱关系肯定是由于他身上某个优点或者说是能力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这跟了解完某件商品特性后进行试用是一个性质。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喜欢+爱,事实上在一段稳定关系中爱并非必需品喜欢才是必需品,就像包养一样,一方爱财一方好色,并且能够持续稳定满足对方需求,那这段关系在没有外界破坏情况下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情侣们有时会问对方这么一个问题“你到底喜欢我什么?”如果得到的答案是“你长得漂亮”这种对外在的喜欢,心里就会一紧觉得关系迟早崩盘,如果是“你善解人意充满智慧”则会心里一松,因为性格和智慧不容易随外在环境改变,颜值和财富却很容易发生变化,人们天然知道基于内在的喜欢会一直持续,基于外在的喜欢不稳定,万一自己毁容、破产亦或是出现比自己漂亮、富有的人出现,那就会丧失喜欢。

梁思成有次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

这个回答堪称完美,林徽因没有粗浅直白地说“老娘就是因为你才华横溢才喜欢你”,而是巧妙避开,转而叙述自己的心意,潜台词就是你也甭管我为啥喜欢你,说出来太破坏气氛,你只要知道我会喜欢你一辈子就行。

此时有人会从道德层面来谴责我,说我把美好的爱情变成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物化了人类。那我要反问这些人,你们在择偶时是毫无要求吗?不可能吧,你总是有潜在筛选标准的。这跟在超市挑选苹果一样,你会选择那些没有虫洞的表面光滑的,有时追求口感你会买国外进口的。

只不过人类有一种本能就是隐藏自己需求,因为当你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感,别人就会趁机宰你一笔。你有没有见过你妈在菜市场买菜,她们有时明明就是想买鱼回去给你炖汤,有着明确需求,但是面对摊主她们会故意找一些理由比如鱼不新鲜来压低价格。在择偶过程中,隐藏自己需求就会促使自己占据主动地位,掌握着游戏进程,使自己处于一种被追逐的地位。

之所以有时候物化他人会惹人生厌,是因为人们在物化他人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方的个人意志和情感。情侣之间发生关系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方要是不愿和你发生关系,你还会觉得对方是嫌弃自己长得丑身材不好,因此而发脾气。人有性需求是个正常现象,在性生活上和谐,夫妻生活会更加幸福更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接受自己具有满足性需求的功能。但要是对方在你生病来大姨妈时,还坚持要的话,那你就会很生气,因为你并不完全是个工具,你同样还具有人性的那一部分。

所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出具体要求物化对方没有错误,真正要注意的地方在于你不能忽视人的情感、主观能动性等与工具不同的地方。

既然基于自己匮乏需求而产生的喜欢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爱在两性关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爱的人都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种责任感用两个词来形容是义不容辞、当仁不让。比如小时候你妈半夜起来上厕所会特地跑你房间看看你有没有把被子踹掉,你长大一点她还会不停叮嘱你早睡不要熬夜玩手机。客观来讲,这些事情她可做可不做,出于母爱她选择去做。

两性关系中一样如此,有些事情就是可做可不做,你熬夜工作我就一定要给你做一碗银耳莲子羹给你吃吗?不一定吧,我完全可以按照平时作息习惯睡觉,不去管你。促使人做这些利他不利己的事情的动机就是爱与责任。

如果说喜欢意味着强烈的占有欲,那爱则是成全,消解嫉妒搭建信任,使双方成为更好的自己。部分人把爱情误解为争风吃醋的游戏,严加看守自己另一半,他们担心伴侣进步太快自己配不上对方,于是动不动就耍小性子求关注,他们会因为各种小事发生争吵却从不思考如何避免争吵,他们会用大部分精力去赢得对方的喜欢却从不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的两个人相遇恋爱就变成了零和游戏。

两个心中有爱的人相遇,爱情就会变成双赢游戏,你会收获到足够多的鼓励,对方真心对你好,你也心甘情愿花时间、精力、金钱在对方身上。一段稳定的感情必须要有喜欢存在,一段健康的感情必须要有爱存在。

7)如何获得爱

明白爱与喜欢到底是什么之后,我们接下来要探讨,人是怎么获得爱这种高级能力的。据我观察当一个人从小沐浴在一个有爱的家庭时他会很轻易的掌握这项能力这是一种获取方法,另一种获取途径是从小受到很多心理创伤,经由自己的学习和别人点拨后突然醒悟放下怨恨,这种也能彻底学会爱别人,反倒是那些生活在普通环境下的人,完全理解不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我这个观察结果,并非全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个人经验。生物学上有一些实验和理论,能间接给我提供理论依据。生物学家发现生物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有外界的正确刺激,才能健康成长。

比如一个新生儿患有白内障,医生担心孩子太小做手术有些危险,于是等到孩子长大后再去做手术,手术很成功,但这个孩子还是失明,原因很简单,眼睛需要在光线刺激下成长,大脑并非天然就会处理视觉神经信号。再比如,一个生活富裕食物充足的鸟妈妈下了一个鸟蛋,如果你人为往里面注射一点皮质醇(生活艰苦的雌鸟下的蛋,皮质醇偏高),那这个鸟宝宝就会出现体型更小,肌肉反应更快,飞行速度更快,更擅长战斗等特点。这个本该是富人家的鸟宝宝,仅仅只是因为激素变化,就展现出穷人家孩子的行为模式。

人同样需要正确的刺激才能健康成长有良好的行为模式,在基因序列水平上人与人的相似度高达99.9%,你身上有的基因我一般都有,可由于外界刺激不同在生理和行为模式上呈现了巨大区别,我家里穷于是穷人基因发挥作用让我难以抵挡眼前诱惑,枉顾长期利益,我家里富有,我就会比较温柔有耐心。

据此我猜测“爱”这一行为,也是受基因控制,而且这个基因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并非每个人都接受了正确的刺激,所以少有人懂得爱。比如父母在孩子需要建立自我边界,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困难,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掌控感时,不停插手提供所谓的帮助,那这个孩子就会认为爱是无条件的,只要自己需要帮助,别人就应该来帮忙,成为一个彻底的伸手党。

除了上述的两种获得爱这项能力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我不知道就不乱说。我已经告诉你爱是什么,现在阻碍你获得爱这项能力的,是为什么要去爱别人。所以就让我来提供你外界信息刺激,尝试从认知方面,告诉你为何你要去爱别人。

要想学会爱别人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智慧,它会防止你变成滥好人,让你爱的明智,另一样则是利他性。智慧的获取总是要经过大量的学习和思考,我难以帮助你,而利他性我还是可以说道说道的。利他行为损耗自己利于他人,从理智角度来看绝对不是一个聪明人所为。但比较奇怪的是,许多生物都会体现出利他性,甚至利他性是埋藏在基因里的一项本能,对于这种现象,《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了一些惊为天人的理论,他说利他行为看似是利他其实对“自己”有利,只不过这个“自己”并非拥有自主意识的你而是你的基因。

我们都知道基因控制着我们的一些性状和行为,你眼皮单双、身高、外貌这些由你基因控制,甚至根据“全基因关联研究(GWAS)”发现人的身高只有2英寸是后天环境所能决定的,想要孩子高找个身高高的异性是个正确决策,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寻找乳房吮吸乳房这种行为也由基因控制。

这些行为和性状如果有利于基因的载体也就是生物生存,那这个生物就有更大概率拥有配偶并继续把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这也是初高中就讲过的生物知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然选择筛选的并非总是个体有时也是族群,筛选对象为族群时利他基因就会发挥其作用。

科学家就发现同性恋有很大程度是由基因所控制,同性恋的好处在于他们自己没有后代但是能为自己亲戚的子女提供相应的资源,毕竟自己的侄子、侄女同样有可能身上携带着与自己相似的基因,同性恋也肯定不会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争夺异性资源,从个人角度来看貌似是不利的,从族群角度来看却绝对是有利的。

动物界也有这样利他的例子。斑鸠在看到一只狼接近它的孩子时,就会假装翅膀折断一样,一瘸一拐地逃出自己的藏身地,引诱狼来捕猎它而不是它的孩子。等达到安全距离后,它就会立刻飞走。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从家族血脉传承的角度来看,利他行为也是利己行为,你的基因同样得以遗传下去。中国有过家法大于国法的时期,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大的思想,强调把个人主义放后面,把家族荣耻放第一位,不能令祖宗蒙羞。在西方个人主义盛行的地方,也有黑手党这样将家族利益放在个人之上的组织,电影《教父》中就有一幕是主角迈克令人杀死背叛家族的亲哥哥弗雷多。这些家族内部的利他行为,被大家理解为亲情纽带与爱,奶奶把爱吃的荔枝让给孙子,父亲辛勤工作给儿子买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个家族就这样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逐渐昌盛。当然也会由于爱的不明智,在溺爱的状态下培养出嚣张跋扈的败家子,把家底败光。

我知道我举的这些例子肯定会引起某些人的不适,而他们觉得不适的地方在于,他们认为每个人应该为自己负责,父母只需承担起照顾好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无需牺牲自己,该旅游就去旅游,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人生属于自己,不属于家庭这个靠血缘关系连接在一起的想象的共同体。我非常高兴有人有这种想法,他们真正掌握了爱,没有强加给别人责任,拒绝了本可得到的利益,这是一种变相的利他,解除枷锁给予亲人自由。

不过好在拥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高知分子不再接受基因的安排,不会受到传宗接代的束缚,转而选择组建丁克家族,甚至是不去结婚情愿一辈子单身。

我赞同这些人的选择,他们不再接受基因的摆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人类进化历程中比较有趣的一点就在于进化出大脑皮层,让人类拥有理智和反思能力,本来这种能力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复杂环境把自身携带的基因传递下去,结果人类因此拥有了文化拥有了各种各样的思考产生了思想和对自由的渴望。导致人类除了受到生物和遗传上的基因的控制还受到“迷因”(meme)或者说文化基因的控制。道金斯把“文化基因”定义为“一个文化传播或模仿单位”。丁克思想、单身主义都属于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的诞生反而抑制了生物基因的繁衍与传递。

总的来说家人之间的利他性在不同角色上有不同显现,父母为子女做出各种知识与财富积累使得家族逐渐昌盛子女有更多选择权,子女则是可以主动免除父母的责任,让他们拥有自由的人生。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都无可厚非,这种利他性是发生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我们接下来再看看,陌生人之间的利他行为,了解一下人是如何通过利他达到利己的。    

随着科技进步还有社会协作的规模越来越大,信任的重要性远超以前,没有信任,大家的交易成本就会极其高昂。就拿约炮这件事情讲,本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但并没有被大家所认同所提倡,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性病,万一传染给我怎么办,经验丰富的老手会观察对方性器官有无异常状况,有无异味,如果有的话,立刻提裤子走人。而这些担忧,在正常情侣之间是不会有的。利他性会让你获得信任,大家更愿意与你进行双赢合作,相反自私的人会把自己名声搞臭,让人逃离。在分工合作与信息交流不那么频繁的古代自私有可能会让你获得更多利益,在现代则是利他让你成就自己。

要想理解这点我们先来讲个故事:有一伙士兵前去参战,因为战争过于残酷血腥,他们想发泄自己,于是掳来了敌国的一些女性进行强奸。这伙士兵里有一个士兵很善良,没有参与这种行为。我现在要问你的是如果这些女性怀孕了怀的是好人的孩子还是坏人的孩子?

我猜你的回答肯定是坏人的孩子。感情方面成为一个坏人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助于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尤其是对男性而言,只需要提供一些廉价的精子,然后便可以不负责任的走开,孩子的母亲即使再愤恨只要她心存善念爱肚子里的孩子都要把坏人的孩子养大,让坏人的基因传递下去。对于女性而言当一个坏人也会很有利,比如偷偷怀上更为优秀的男人的孩子,让老实人接盘。

然而这种情况在现代却得到了有效抑制,第一个原因是避孕套和亲子鉴定的发明,还有人流手术的出现。直接避免了女性抚养不负责任的男人的孩子,也避免了男性头顶绿油油抚养别人的孩子。第二个原因则是信息传递方便快捷,随便通过一个社交软件,就能把人名声搞臭,导致身边同事朋友的远离。

自私自利的人越来越不受待见,而拥有利他性的人不仅受欢迎,相反更容易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创业讲究找痛点,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人远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现痛点,更愿意解决问题。在利他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道德经里有一章原话是“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天地因其不为自己生存而运行所以能长久存在,圣人因为无私反而成就自己。

19世纪末新生婴儿死亡率极高,二战后随着婴儿恒温箱成为美国每家医院标配,致使从1950年到1998年,新生儿死亡率降低了75%。这个伟大产品构想的诞生,源于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一次在巴黎动物园散布看到小鸡在小鸡孵化器诞生,于是他聘用动物园的家禽饲养员奥迪尔·马丁,制造出给婴儿使用的恒温箱。根据斯蒂芬自己的统计,使用他做的恒温箱后,体重过轻的新生婴儿死亡率从66%降低为38&。

一个不具有利他性的人永远做不出伟大的事情,他永远看不到别人的需求,更不会萌生出关爱之情,解决人间疾苦。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一个肉眼可见的趋势是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人,他们自然会获得相应的回报,成为一个好人不再是一个信念一种情怀更是有智慧的人最终做出的选择。

逻辑严密的人会问我假如碰到白眼狼碰到那些不懂感恩的小人怎么办?这是个很现实的考量,不过你要相信你碰到的问题绝不只有你一个人碰到过,早有人找到解决方法。

1980年,密歇根大学美国政治科学教授阿克塞尔罗德设立了一个大赛,他邀请一群博弈论学者每人设计一个程序,来进行一场200轮的“多重囚徒困境”游戏,看最后什么策略会胜出。

最后获得最高分的是一个最简单的程序。这个程序由苏联裔计算机科学家阿纳托尔·拉波彼特编写,名叫“Tit for Tat”(意为“以牙还牙”,以下简称TFT)。

这个游戏还举办了第二次,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参赛人员构成更多,6个国家的62个团队参赛,大部分是计算机爱好者,还有进化论博士、计算机科学家。游戏的规则也有所升级,不再是200轮,而是以200为公约数的随机数字,防止大家在最后一轮作弊。

最终结果还是TFT策略获胜,你是不是以为这个策略一定非常复杂,你错了,这个策略只有两步:

第一步,合作;

以后每一步,重复对手的行动——你合作我合作,你背叛我背叛。

简而言之就是我先假设你是善意的选择合作,如果发现你报复那我也会实施相应惩罚,如果下次你改正了,那我们继续合作。

科学实验毕竟是简化模型,不能完全照搬。我要告诉你的是你的确要在一开始就相信别人,但是这种信任不是完全相信而是部分信任,信任是需要一点一点获得的。你有没有使用过借贷软件,如果你每次借款都能按期归还那你的借贷额度会逐步上升从刚开始的1万变成2万甚至更高。先在小事上试水,否则一次背叛就够你喝一壶。

还有要视具体情况看原不原谅对方的第一次背叛,有些人天生缺乏安全感,为了不被背叛,所以先背叛别人,你可以给他第二次机会,让他明白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人们常讲要学会驯服一个人,驯服一个人靠的不是嘴巴而是实际利益,只要双方进行的是多次博弈,合作能带来利益,那你就能成功地把一个习惯背叛的人给驯服成懂得合作的人。

倘若在感情中你真的遭遇背叛,请你尽量不要进行任何报复,你的离开就是对方的最大损失。惩罚分为两种一种是阳性惩罚即你做了某件事那么你会得到负面的东西,另一种是阴性惩罚你做了某件事那么你会失去正面的东西。一个高贵的人才不会纠缠不清,如同祥林嫂般向人哭诉把丑事四处宣扬,只是简简单单地离开再也不回头,这是在感情的尽头保持尊严的最好方式。

你借给朋友1000,朋友不还,这对于富翁来讲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花1000认清一个朋友太值了,只有资产达不到5位数的人才会因此而难过。你要主动去爱人,但更要学会爱自己,倘若一个人渣的离开让你难过,你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太“穷”了,会为一丁点损失而悲伤难过。老人家总是喜欢说吃亏是福,这句话不准确,应该表达成“以最小的成本通过吃亏的方式认清一个人,再以最快的速度逃离。”

BBC在1959年采访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让他对一千年后的人们说一些话,他总共阐述了两个观点,其中一个是“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爱是明智的,因为你要合理分配它,把它给那些值得的人;恨是愚蠢的,因为你会跟你恨得人纠缠不清。你会遇上不珍惜你爱的人,你也会碰到珍惜的人,你所要做的就是离开错误的人,坚决呆在正确的人旁边,继续爱他。

 爱情既需要爱也需要喜欢,爱的部分就这么多,而喜欢远比爱更重要,爱是单方面付出不持久,喜欢则是付出与回报可持续发展,没有爱两个人可以形成一段稳定的关系,没有喜欢则根本不可能,喜欢才是爱情里最关键的那部分。

最后谈个题外话,大家觉得喜欢自己跟爱自己有什么区别?我个人认为,“爱自己”与“喜欢自己”的差别在于面对自身失败与缺陷时的态度。就拿健身来说,无论是爱自己的人还是喜欢自己的人,他们都有可能每天坚持锻炼,一段时间过后肌肉凸显出来或变得苗条这两类人都会高兴,可要是发现自己身材还是不完美比如天生腹肌不对称,前者会选择包容自己,后者就会对这个结果难以接受埋怨老天不公,甚至想要去整形。不过我要特别提醒的是,包容不是忍耐,你爱自己你是不会容忍自己有明明可以更好却不去做的,包容是在实在没办法时的一种宽恕,我不希望你误把懒惰不思进取当成爱自己的表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书共371页,总计34万字,拆解版大约2.8万字,你仅需要2小时就能读完整本书。 《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
    惜她阅读 6,097评论 1 53
  • 创造人工智能的人类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人类又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塑造为今天的模样的呢?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理查德·...
    丹菡阅读 4,823评论 3 37
  • 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伍哥读报时间: 1、【内蒙仿制药落地】内蒙明确将已通过一致性评价且未在自治区药品集...
    邢五阅读 183评论 0 0
  • “皇上,不能再推迟了,公主有罪在先,我们不能再让百姓受苦!” ...
    琉璃冰颖阅读 166评论 1 2
  • C不Y脸阅读 10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