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持续更新的第18篇原创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新的洞见。
互联网的下半场将是个啥样子?
或者说,互联网的下半场那种人才更值钱?
记得马云说过一句话:“未来30年属于用好互联网技术的人”。
怎么理解呢?我是这样认为的:
互联网的上半场,以技术开发为主,是懂互联网技术人的时代,
互联网的下半场,以运营创意为主,是会用互联网技术人的时代。
纵观互联网发展的这10几年,整个市场就是一张白纸一样,可以随心所欲的涂画,当时的互联网市场里缺乏太多太多的关联产品和服务。
但,当时有几个人能看明白呢?绝大部分人以为就是个玩游戏的地方。想想,无知真可怕!
那个时候,你只要能先他人一步,并在操盘上不犯什么大错,主要集中精力把编程、代码、开发的事情做好,无论是做个网页、程序,还是APP都能在市场上混碗饭吃。
如:门户网站(搜狐)、QQ、360、优酷、后来的微博、微信都是如此。
那时候最吃香的职业是“程序猿”,中关村随便一个背双肩包的可能就是月薪几万的牛叉。
然而,任何市场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化过程,都逃不出一个“产品稀缺 —— 供不应求 —— 供销平衡 —— 供大于求”的发展路径,互联网产品也一样。
看看现在的互联网市场,再巴拉巴拉品目繁多的APP品类,还有那种产品能独善其身呢?还有那种需求没有挖掘出了呢?
即便是有,在中国人的强大的模仿性环境下,如果有一家企业开发出来了,不出3天,市场上就会诞生出来很多相似的竞争对手。
看看共享单车:摩拜、ofo、小鸣、小蓝等等。
看看知识付费:得到、喜马拉雅、十点读书、一块听听等等。
可以看出,现在的时代,技术开发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和难题,根本就形不成竞争壁垒,分分钟就有人会模仿甚至是超越你。
那,现在该怎么办?什么才是这个时代互联网产品能胜出的关键因素呢?
我认为是“运营”,即玩转互联网的“软实力”。
以后的互联网产品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你,
能否洞察用户使用产品的使用场景;
能否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感情寄托;
能否根据用户的特点做出有温度的社交福利。
这鞋都需要的是软实力,软感情。
未来有感情的内容将成为新商业的主要抓手,TA用来俘获人心,用来维营用户。
基于这一点,我有个判断,学习人文学、社科学、传播学和古现代文学的人才在将来的十几年会很吃香。
但是,仅上面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在要学习点儿心理学、营销学,最好还能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为最佳。
所以,文科生们,你们的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期待吗?
兴奋的话请把此文转出去,告知你更多的同学、朋友或家人,让他们做好准备,静等风来吧!
有关互联网下半场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留言区一起探讨。
今天不推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