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怎么是无,无怎么又是有?结合生活中的自己经历,感悟课中讲的道的三个含义:1、万物最初的本源;2、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3、人类社会的准则与标准。
《道德经》班学员心得感悟:
感悟一:
认真回顾一下老师昨晚讲的内容,感悟如下:
第一,这“有”与“无”,应该是道的表现形式。首先,道本虚无,她是天地的初始,而且她又是无名字的。她是一个混沌,是大包容。打个比方,她犹如一个大气囊,混沌一片,没有分离,因此也就无法给她命名。这个大气囊,就像一个孕妇,她腹中的胎儿还没有和母体分离,因此,这胎儿就没有具体的名字。这是道的第一个特征:道是万物最初的本源,“无,名天地之始”。
道的特征之二: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
宇宙万物是在运动中发展而来的,这就决定了道的可感性。讲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出现了《西游记》里的一个镜头:音乐想起,孙悟空从石缝里蹦了出来。这虽然是一个神话,是一个比喻,可是,这个镜头能够说明宇宙万物在运动中产生,在演变中发展,这样,由此及彼,可以推知,整个宇宙从混沌到清晰。那么清晰的宇宙中,物质也一个个呈现,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真是妙不可言,因此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自从宇宙产生了物质,为了区分各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就需要给这些物质取个名字,这些有名字的物质继续发生裂变,或者说“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就可以理解经文中说的“有,名万物之母”。
宇宙中有了万物,而且以不同的名字区分开来,那么各种物质各就其位,而且不同种类的物质有序呈现,各自又有一定的边际,界线,就如同国与国之间要有分界线一样,又如同一个母亲怀有双胞胎,孩子没出生以前都在一个母体里,这个母体就是“道”!那么孩子生出来之后,每个孩子就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取了名字,各自就有不同的活动区域,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以上所说的“无”和“有”,她们都产生于最初的混沌,或者说产生于虚无的“道”中,因此说她们来源相同,就是名称不同,让人感觉很玄妙。也就是说,道是恒有意思的,一切奥妙都包含其中,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的特征之三:人类社会的准则与标准。宇宙万物产生之后,由于物种繁多,各不相同,如果这些物种处于无序、无规则状态,那么就会出现星球与星球碰撞,动物与动物争食物,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等等乱象横生。于是宇宙造物主就将万物进行分类,规定标准:“上天给了老虎一副锋利的牙齿,就不会再给它坚硬的犄角,给了狍鹿犄角,就只能让它有吃草的磨牙;给了飞鸟一双翅膀,就让它少长两只足,而给了四条腿的就不再给翅膀。”这样的道理、规则,促成了宇宙万物有序运行,互不干扰。
人,是万物之灵长,众妙之一,是天然的存在,其日常行为就理当顺应自然法则,不可逆天。正所谓“人有善念,天必佑之”,这正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遵照宇宙法则,我们的古圣先贤顺应自然规律,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我们人类的的行为规范。尤其是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被誉为人类智慧珍宝。其中,“善人者,不善者之师;不善之者,善者之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以及“柔弱牲刚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等等等,都是人生规则。包括当前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等等,我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力行,去生存,那么我们将无往而不胜。(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