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句“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各种儿童培训机构带来了春天,也让父母变得异常烦恼。这种烦恼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无法辨别出琳琅满目的培训商品的价值与孩子的匹配度,担心钱打水漂,孩子还抱怨;二是占据父母们的时间与精力比想象的多,让生活的紧张感倍增。再加上培训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所以孩子该不该上培训班、什么时候上培训班、上几个培训班成了让父母头疼的问题。
实话作为一枚还在实践中的宝妈,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时常感到困惑。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地方,可是现在看看,父母更多的是将期望寄托在各种培训机构上,就连老年人都知道孩子要趁早上培训班,要不以后就会落后于同龄人。以至于婆婆催我给我娃报各种培训班的时候,我竟然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反驳。不知道是婆婆口才太好,还是我也被这种风气感染了。
仔细想想,其实我愿意让娃上培训班,除了不让孩子输在同龄小朋友们外,更多的是在为自己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而找个帮手,感觉将孩子扔给老师就好了,不管是学校的还是培训机构的,谁让老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呢!而我在孩子作业的时候化身“后妈”一陪二吼三赔笑,让老师多多费心就好。比如我家娃的空间立体能力不好,上逻辑高课的时候总会犯错,我在回家辅导她的时候,一开始陪着她做,错多了就开始吼了;吼完也没辙了就会找老师,说各种好话、送点小礼物什么的来让老师对我的孩子上心一些,帮忙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老师呢,现在也很聪明,总是出各种让父母参与的亲子作业,为每天将孩子不好的表现反馈给父母,让父母在家里如何如何地注意啦、给父母也布置五花八门的作业等等,觉得孩子的教育更主要的是还在要靠家长,而不仅仅是学校里的几节课。还是我家娃的逻辑高课,在我给老师灌“迷魂汤”的时候,老师到是大大方方地给我下任务,还让娃来监督,我可以不理老师,但是不能给娃树立不好的榜样,谁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
所以,老师与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还真的就像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所说的那样:“老师和家长在教育方面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作为个人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儿童作为独立于成年人的个人作为研究对象,用5个真实案例+15钟儿童常见的问题,并以“自卑感”与“追求卓越”为两翼帮助老师与家长从心理学层面来分析儿童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在破解儿童各种语言与问题的同时,帮忙老师与家长消除在教育方面的某些冲突。
1、家庭教育的目的:帮助孩子缩小他们的想象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所以我们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许都是相似的,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所以会用我们作为父母觉得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我们错置了我们在孩子教育中的位置,我们不是下命令者,不是指挥长,而是协助者、搭桥人。所以阿德勒通过他的个人心理实验告诉我们,作为家庭教育的实践者,我们父母需要牢记的是,我们应该及时用鼓励、激励的方式来向孩子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让孩子逐渐地爱上并不完美的生活;而不是用父母的权威来告诉孩子你就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让孩子对现实生活产生抵触或拒绝的心理。道理说明白了,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不必过早地开始教育儿童。不止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过,孩子的教育发展尤其自然的规律,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将这种规律给释放出来,而不是揠苗助长让其成为伤仲永。阿德勒也在书中举例说明如果在孩子对当下情景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深入的时候就强行灌输一些教育知识,那么孩子在以后即使成熟的情况下也使用早前通过培训而习得的错误的情景反应来应对,犯同样的错,或者是屡教不改,甚至是关于性教育也是一样,不用谈性色变,也不用过度担心而提前普及不能让孩子理解与认知的教育。所以,下次再有人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劝你时,你就可以用阿德勒来怼他啦!
母亲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我们知道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是天性,这种天性在孩子成年后都可能一直保持,所以会出现如“妈宝”、“巨婴”一类的成年人在解决个人问题上存在困难。这是因为母亲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孩子,也让孩子将兴趣与注意力更多放在母亲身上,而不是与之同龄的个体身上,这显然是不妥的。所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提醒父母,即使孩子需要受到一定的特殊照顾,也不能扼杀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独立性,而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群体,才是现代母亲带孩子见识世界的目的。
性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各种新闻与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从“谈性色变”发展到了“见性就谈”的地步,因为性产生的恐慌一直在蔓延着。虽然学校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但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很多家长对外很重视孩子们之间性别的区别,但是在家庭内部就松懈很多。例如女孩的爷爷可以随便打孩子的屁股、爸爸总是给女儿洗澡等,长辈们之间的开玩笑都可能让孩子对性别的知识产生混淆。而阿德勒告诉我们,其实性教育是应该从孩子幼儿时期开始普及的一种解释性家庭教育,而不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突然要灌输的一种强制性教育。家庭的性教育责任是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因为生理方面的知识更多的学校的责任。
2、学校的教育目的:充当家庭教育与现实世界的沟通桥梁。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结果的显示器。就拿上面的性教育来说吧,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里面忽视对孩子性教育,如女儿与爸爸之间的代表的男性长辈间的频繁的亲吻或者肢体互动,会让女儿在学校的时候对男性老师或者学长等产生错误的认知,那么有可能发生我们家长与学校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例如很多新闻中学生间的矛盾就是学习家长们平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才引发的,其中最简单的就是爸爸的暴脾气容易让孩子在学校也用打架、骂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作为家庭教育结果的显示器,明白学校并不是在为自己培养孩子,也不少家庭,也是为社会,家庭将孩子送到学校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进入社会,而不是抗拒社会,所以学校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而不是让孩子都套入固定的教学模式中。
在孩子刚进学校的时候就关注孩子,而不是在等到问题出现后。要想给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那么就要求学校在孩子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给予一定的关注,而不是等孩子身上出现问题后才关注。自然一个学校的老师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关注,那么建议小群体,如制定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对符合社会需求的卓越的追求,还可以及时发掘孩子们的特点,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成功分散到孩子对孩子的关注。要知道孩子对谁是好学生、谁是坏学生的判断力不比老师差的哟!
建立教育咨询室。上过大学的一般都知道,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心理咨询室,用来预防和治疗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这是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的一种表现。而在小学到高中主要还是以学业为主,这样的咨询几乎没有。
而阿德勒在经过试验后建议可以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给教育系统建立一个符合小中学生特点的教育咨询室。教育咨询师举办一些定期不定期的活动,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与任课老师一起为孩子与家长们举办讲座、故事分享等,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同时,有助于学校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也能促进孩子找到勇气与信心。
著名的心理学家毕淑敏说过,心理学最大的福祉,在于它帮一个人把心理调剂到恰如其分的状态。而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能让家庭、学校和儿童三者各自发力,却又着力同一点,帮助学校与家庭找到恰如其分对待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社会需求的恰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