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就是一切。我们有父母,孩子,朋友,同事,所以我们始终处在关系中,也常常因为各种事项在争论,在努力追寻取得一致意见。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常常看到自己、身边的人被各种沟通中奇怪的脑回路气的吐血。
刘润说:即使跟小孩子,也是有道理可以讲的。那么作为成年人,且都是很讲道理的人,为什么会总是争吵?
刘润说,因为大家对事实和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但另一种可能性是:之所以争吵,是因为大家吵的可能并不是一个东西。
这句话让我很是开脑洞。
刘润举了《奇葩说》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在《奇葩说》里,为什么左边辩手和右边辩手,即使观点相反,你都觉得有道理呢?
因为他们辩论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奇葩说里每个人都对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然后在他的定义之下,讲完理由。反方也是一样,如此反复。
你觉得他们在辩论,但他们从来没有辩论过,因为他们没有在同一个概念之下,开展实质的争论,只不过把一个名字用十几种概念来表述,所以这不是真正的辩论,更像是一种表演。
《奇葩说》因为有马东、高晓松、蔡康永这三个很有魅力的老男人在,四季的《奇葩说》,包括《奇葩大会》我一集都没拉下,场场观战,常常感慨于奇葩选手的各种奇思妙谈,主持人的各种妙语连珠,真是觉得谁谁都有理,却从来没有这么清晰的总结出,他们辩论的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让我反思,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确实没有好好的抠抠概念,没有首先在概念上取得一致,就急于开始下结论,由此造成了很多无谓的争执。
先把概念讨论清楚,李笑来老师也同样强调过。
讨论清楚概念,是解决事情的关键步骤。
上周工作中我给下属部门布置了一个人员情况调查表,各种情况怎样填写我还专门写了备注。我以为自己已经表述的非常清楚,结果表格下发后,出现各种反馈,各种问询。除一部分人是没有细看备注外,确实有些表述有歧义,而我想当然的认为大家都明白,地球人都清楚,实际情况得确不是我以为的那样,所以增加了很大的沟通和反馈成本。
在没有看刘润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工作中出现歧义是不太重视的,觉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清楚,我再解释就好,谁又能想到那么多那么清楚呢?
学习了刘润的文章,我想,考虑全面得确考验的是思维的严谨程度,我们可能一时达不到那样的水平,但是提前讨论,达成共识,确认概念,在做事时,会减少很多沟通的成本,这是很必要的。且在讨论概念的过程中,我们思维的严谨程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极佳的锻炼机会。
立此为戒。希望自己日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