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会形成他们的观念,而父辈与我们所获取的信息差异较大,这就导致我们和父母的观念可能有很大不同。并且,随着网络信息变化的加速,两代人的观念和价值倾向的差异越来越大。
❤️人会很在意自己的社会评价,在群体面前,我们会更加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得更有礼貌,更懂得克制冲动。
❤️如果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形象是正面而积极的,那么孩子就会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他们会做更多的形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个形象。
❤️人类的攻击性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与其他人类本能一样,攻击性得到释放时会引起快感。如果我们长期压制自己的攻击性,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产生很大的破坏性。
❤️就像经常生小病的人反而不容易生大病,经常小吵小闹的两个人关系也不会很差。因为争吵也是一种沟通方式,而沟通是了解对方需求和相互磨合的办法。所以,不用太害怕争吵,有时那是一种释放和促进。
❤️我们更该考虑的是,如何进行不彼此伤害的有效争吵。比如清晰界定问题,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不要“炒冷饭”,不要想着说服对方等。
❤️如果想要减少自己的愤怒,最好暂时离开应激源,也就是在争吵时,主动离开“阵地”,克制住反击的冲动。
❤️愤怒情绪在初期破坏性很大,但如果能冷静10秒左右,愤怒情绪就能减弱很多。暂时离开“阵地”可以让自己的愤怒破坏性降低,也能让对方的情绪缓解,减少情绪化反应,并做出积极思考。
❤️总结的目的是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时代,那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大多有自己的错题本。而在生活中,如果想减少与身边的人发生过多的争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性地记录自己与他人争吵的原因和过程,总结经验。
❤️一个人能够成长得多快,部分地取决于他的经历和学识,但更取决于他对事物和场景的自我反馈能力——能够及时反思自己,并在以后少犯错误。
❤️如果想让自己进步得更快,那就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反馈。做笔记和写日记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在进化过程中,除非确定是安全的,我们才会与他人靠得很近,在不确定旁边的人是否安全的情况下,太近的距离会让我们产生来不及“反应”的感觉,因此会感到不安。这是心理距离在空间维度的表现。
❤️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曾对此做过研究并得出结论。他认为,人们的亲密距离一般为0~0.45米,个人距离是0.45~1.22米,社会距离是1.22~3.66米,公众距离是3.66米以上。其中,0.45~1.22米是我们与他人沟通时的一般距离。
❤️可以观察自己向前是否会引起对方不自觉地后退。如果是,那就表明在这个距离内,对方还没有对你建立起安全感,你也不要侵犯进去,否则很容易激起对方的生理应激。
❤️心理距离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你可以讲什么话题。情感心理距离很小的人,他们的话题往往更加“污”一些,会经常性地互“黑”。
❤️在聊天过程中,要尽可能确定自己和对方的空间心理距离和情感心理距离,在彼此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建立安全感后,再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