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标题也许有些小伙伴已经心有灵犀, 另外一些小伙伴也许疑惑不解:办公室是办公的地方,怎么说是“混乱”的?而且还必须有“随时沉静下来”的能力?
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办公室是一个理想的办公场所吗?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许是见仁见智。在我看来,评价一个办公场所是否是个理想的办公场所,有一种方法是按照某种标准来做参照。那么我下面就提出一种标准,只是根据我个人日常工作时的某些需要制定的,大家也可以借来参照一下,你的办公室到底可以打几分。
首先,你要分析,你的工作中,有多少是需要深入思考和专注,才能做好的工作,我们姑且称之为“深工作”;有多少是没多少难度但是数量比较大,比较杂,经常跑来跑去的那种,我们称之为“浅工作”。
在我以前的工作经历中,像有些写文案,研究某些技术问题,规划流程之类的工作,经常需要专注思考研究一段时间,要考虑很多逻辑的、周密包括复杂和不确定的东西,要学习一些新的业务知识,咨询某些人。而且这些工作往往对后面的工作影响较大,每次完成的时候,就像是“接通电源,启动了许多台机器”一般。这些工作往往也很有价值,即使有些不对业务上带来直接的成效,但也会明显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增强后续工作的方向感,甚至,不完成这些工作,许多后面的工作几乎就没法开展。这些工作,是很明显的“深工作”。
而许多像收发文,部门会议通知,接听日常咨询电话和邮件之类的普通行政类工作,则往往是单个任务常常在小段的时间内就可以处理,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在某些公司和机关单位里数量比较多,所以这些工作往往累积起来很容易就堆满了一整天,而且这一天下来,自己究竟完成了什么,还经常半天都想不出个东西来。这些工作也通常难度不大,即使换一个人也能轻易上手。这些工作还有有很多还常常实质上没有多少价值,有时这些工作当时“叫嚣”的那么厉害,过了几天就成了无人问津的“浮云”。这些也往往就是明显的“浅工作”。
实质上,不是说只有在类似行政部门这样的工作才会存在“浅工作”,包括像写文案的人,也许也会由于对某些工作比较熟悉,所以经常会接到一些咨询电话;或者研究技术问题的人,也许也会临时接到提醒说要去填一些日常工作表格之类的事情等等。事实上每个人的工作中,都多多少少各存在一定比例的“深工作”和“浅工作”,这个比例在工作中还会根据当时的情况,你所在公司的管理环境,以及你自己的选择等因素而变动。
这里有一点感触,那就是,在这些年过来,当我回顾自己个人的工作经历时,我意识到,对我最有价值,能最给我带来成就感,以及让我收获最大的,几乎都是那些“深工作”。
许多的“深工作”由于具有一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的难度,所以会对一个人当时的各方面能力、信息、资源等提出考验,而你在一步步解决问题,寻找方法,调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你的能力是不知不觉在上升的。
在处理这些“深工作”的时候,实质上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走出了原有的“舒适区”,走进了一个“探索”的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常常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为了寻找出路,有效输出工作成果,我们也会不自觉,或者逼得自己不得不去学习。所以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思维水平,我们的知识储备,信息储备,甚至人脉储备,往往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
那么,既然我们工作上要求发展,希望能在工作中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哪怕只是为了能把工作做好,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找出自己工作中有哪些是“深工作”——即那些自己工作中的核心环节,那些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评价、绩效影响最为重要的关键内容——并重点完成它们。
或者,你也可以为了获得升迁,挑战一些超出自己原有岗位工作范围的任务,这个时候,你所做的工作,也往往是“深工作”,因为这些挑战往往要你专注解决新的问题,要你学习新的东西,突破自己原有的上限。
但问题是,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些,知道了“深工作”对我们获得有效工作成果甚至包括升迁涨工资有那么多好处,但是——你的同事,你的老板,你的客户们,TA们知道吗?
现实是,他们往往并不知道,也不在乎,即使你说出来,他们估计也不理解,你的老板也许还会因为你觉得有些工作是“浅工作”拒绝处理,而威胁或者干脆炒你鱿鱼。
而且,现实中,许多的办公室实质上并没有比一个菜市场好上多少,身边来来往往的人,时不时响起的电话,复印机发出的轰鸣,偶尔打断你的一句问话,时不时闪烁的工作QQ。。。。。。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的工作环境虽然也许干净了许多,明亮了许多,但是在对于深度思考,专注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方面,似乎并没多少进步。许多虽然带给我们许多便利的现代通讯工具,在另一方面也成了“剥削”我们的注意力的“黑洞”,甚至,即使你下了班,该学习的时候,你自己计划3小时的学习,最后有多少时间是耗在刷手机,刷网页上,你自己回头算过吗?
然而,我们中许多人还没到有钱有闲,财务自由的阶段(是的话,估计你也不会点开这个文章了)。我们不能由于想去集中处理那些最重要、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深工作”,而任性地一味推掉所有其它的“浅工作”,或者躲到一个连老板都找不到你的地方,然后回去等着清理桌子办离职手续。而且在日常工作中,维持一定程度上与其它人的联系,也是许多工作所需要的,对于一些像业务口,销售部门之类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部门,维持人际联系可以说是他们工作的“生命线”。
但是,为了我们自己个人的发展,从外部角度说也是为了能真正做好那些关键而又重要的工作,进而为你和你所供职的公司都创造收益,我们还是要想办法重点做好那些“深工作”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有随时沉静下来的能力。
随时沉静下来的能力不是说让你时不时发个呆,或者懒在那什么也不干,好像自己很悠闲的样子。这里的沉静首先指的是一种即使在复杂,变动甚至混乱的环境中,也能时不时跳出“现在的状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你现在的情况的能力,就有点像我们听过的“跳出框框看问题”。通过重新审视你现在的工作状态,首先是避免或者跳出了瞎忙的状态,避免这一天就此埋没在大量的,说不出个所以然又不知道有什么价值的工作中。然后,你可以按照前面所说的“深工作”和“浅工作”的概念,来分析自己工作的现状。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跳出——审视——调整”,你可以不断把自己的重心往“深工作”的方向挪,至少,先让自己剥离出那些哪怕是紧急,也没有多大价值的“浅工作”。就像在海上驾驶一艘帆船,即使海浪和大风不断把你吹离自己的航线,你也要始终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不断操作让自己的船只保持在正确的方位上。
接着,你要有意培养一种“随时专注”的能力。在现实中,我们中也许有许多人的工作时间和注意力往往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拆”得七零八落,很容易进入一种不知“深浅”(分不清主次)工作的状态。在用前面所说的“跳出”方法重新调整重心后,你就需要利用时机,甚至是创造一个环境,来让自己进入一种“深工作”的状态了。
我们前面说过,要在一个嘈杂的工作环境中维持一种“深工作”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不代表你什么也做不了。事实上,假若你的工作总是不得不塞满各种没有意义的“浅工作”,除非是为了眼下吃饭付房租维持一下,否则假若你还在乎你的前途,那你还是好好考虑一下有没有什么别的工作机会吧。现实中,许多问题不是说完全没有希望,我们还是可以寻找解决办法。
有一些办法是比较常见的,估计很多小伙伴都用过,比方说“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当然,不要太久),或者故意推掉一些“不是很重要”,甚至原本就不该你去做的“浅工作”——这里面有一点就是,虽然你不能太冷酷,但也不要做“老好人”,在这个度的把握方面,就要看你自己拿捏了。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自己给设定工作期限。
我们中许多人也许都多多少少有过“拖延”的经历,一个原本安排在两周内完成的事情到了最后几天才开始处理,但是你也许也发现,在最后期限之前的那段时间里,你的工作效率出奇的高。
我们给自己设定工作期限的作用也是在这里,通过在头脑中设定一个到期闹钟,你会有机会获得这种“临界高效率”,而且,这种由于到期压力逼迫你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可以有效过滤掉你周围的一些“杂音”。
注意,这里所说的工作期限,不是别人给你设的,是你自己主动给自己设定的。我们假若想在那些真正重要的“深工作”上有所建树,那么这就是一个主动,而且是和低价值的“浅工作”对抗的过程。
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工作,或者从长远来说,对你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一种主动控制的意识。否则,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期限也一样没有用。没有这种意识,你也谈不上跳出来,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主动分清主次,而更多只会在各种杂乱的工作中“忙碌”。“主动控制”也需要你有一定的自律性,这种自律性也会帮助你更有条理地工作,而不是一个只是天天团团转的“工作狂”(虽然你也许并不想)。
此外,经常回顾你一天或一段时间的工作, 写一写总结,做一些分析,进而提前做一些计划,也是一种办法。你也许会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之类老掉牙的理由,但是前面说了, 分清主次,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进而有利于你的个人发展,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使你的计划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现实中一些事情打乱,但至少你始终主动在尝试控制。这就像一场战斗,你不能指望某个“妙计”可以立刻让你大功告成,但至少你可以努力去掌握主动权,许多时候生活中的改善,包括你自己的进步,都是在这种主动争取中获得的,很少有机会,会有个准备好的“成功”在那里等着你。
获得沉静的心态,能分清楚工作的深浅,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训练的过程,要想获得这种对重要事情的专注的效果,也要根据你工作的实际情况,去寻找各种可行的办法。
而在这种努力中,你会不断收获属于你自己的进步。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