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常德出差,与同事一起就一件事情的看法进行探讨。在谈判过程中,变得格外被动的情况是因为没有结构化思维且没有系统思考。在这样的前提下,期望达成预期效果是很难实现的。由此,我立即联想到了正在看的邱昭良先生著作《如何系统思考》,就认知,逻辑思维,讲讲一些感悟。
什么是认知?比如看了一篇文章,读了一本书,听了一场讲座,感觉收获很大;这份感受与收获,到底在的大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用狗狗做了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学习的过程。「巴甫洛夫的狗」的著名实验,似乎触及到了学习的本质:所谓学习,就是把原本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几十年后,心理学家赫布,提出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如果大脑里两个神经细胞总是被同时激发,那他们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得更强。而这个时候,如果再激发其中一个细胞,那么另外一个细胞,就会被同时激发。这个就是著名的「赫布定律」,他的这个猜想也在之后的科学实验中被证实。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就像2个素不相识的男女,在公司活动中经常被安排在一起做活动,他们两人之间的连接就会被加强,然后成为朋友,甚至产生爱慕,最终走到一起。
所以,学习、认知的过程,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是将虚拟的知识存入到大脑里的这样一个过程。而是将不同事物彼此联系到一起,并在大脑中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变化。看,我们理解一个新事物的过程,并不是凭空冒出来一个概念的,而是找到已有的相关概念,并把它们连接起来,组合成一个新概念。 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新连接的过程。可以连接已有的概念,也可以连接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某个信息。相反,如果缺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眼前这件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知识存量越多,你能理解的新知识也就越多,理解速度会越快,这就是我们看书会越看越快的原因。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提高认知能力?那就多看书,看越多,认知能力越高...
瞬间想到了江涛老师,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 哎,魔音绕耳!
第二个就是逻辑能力。我们先来测试一下逻辑能力:比如,看如下的言论有无逻辑?
“你别看 XXX 捐了多少钱,他只是为了逃税罢了...”
“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类的神逻辑,乍一听,好像是那么回事,可是细品,这逻辑好像有点不太对劲,那么究竟是哪里不对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让自己的逻辑变得无懈可击,就需要学习逻辑思考中的核心思维方式:三段论。
什么是三段论?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大前提→小前提 → 结论」式的推理过程。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大前提是什么,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么小前提也是什么;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嗯,无可辩驳…其实三段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大到治理公司、设计产品;小到说一句话,写一段文字,其实都需要用到三段论,它是你逻辑的基础。只是,在实际应用中,它并不是那样标准的三段形态,或者是隐去了大前提,或者是隐去了小前提,或者是隐去了结论,因而,才让你忽略到了它的存在。我们回到前面的三句神逻辑:“你别看 XXX 捐了多少钱,他只是为了逃税罢了…”之所以这位同学有这样的言论,是因为他的大脑中,可能有一个这样的价值论断: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这个就是他的大前提。我们用三段论的方式,拆解一下他的逻辑推断:(大前提)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小前提)XXX捐钱了,他在做好事;(结论)XXX一定有自私的目的;所以,他得出了XXX的捐钱是为了逃税的结论。只不过,他在表达的时候,把这个大前提给隐藏了,因此我们才会觉得这个逻辑听着有些不对劲,这个不对劲,就是指对那个没露脸的错误的大前提...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句:“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这句话可能隐藏了什么大前提?我猜,他脑海中的大前提可能是:受害者必有罪过。(大前提)受害者必有罪过(小前提)她是受害者(被色狼盯上)(结论)她一定有罪过(穿着暴露)所以,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可是,这个大前提是对的吗?所有的受害者都是有罪吗?穿着暴露也是一种罪过吗?他的逻辑千疮百孔...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因果推论,其实都符合三段论的形态,只是隐去了大前提,而错误恰恰就发生在这个大前提上。当你能熟练运用三段论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推论的时候,就能很快的找到对方逻辑的谬误点。所以,想要让自己的逻辑变的严密,第一步,就是要学会使用三段论。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三段论」呢?用于逻辑推理;用于逻辑验证;用于预测未来。那么,我们除了找到隐藏掉的错误大前提,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识别谬误呢?三段论中有5项基本原则,分别是:第一,四项错误;第二、中项两不周延;第三、大项扩大,小项扩大;第四,前提都为否,结论不必然;第五,前提有一否,结论必为否。 当我们掌握的是一些基本规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此作为大前提,做一系列的推演,进而对未来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比如,我们抬头看天,发现阴云密布,然后回家拿了把伞...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思考方式,叫做:空雨伞。什么意思?空:(抬头看天空)把握事实和现状雨:(可能要下雨)解释、预测伞:(回去拿把伞)行动、提案但这个过程,依然省略一个大前提:阴云密布的时候,有70%的概率会下雨。这是一条规律。注:70%这个数字为了便于说明,而非精确比例因此,如果用三段论的方式,把上面的这个推理过程翻译一下就是:(大前提)阴云密布的时候,有70%的概率会下雨(小前提)现在阴云密布(结论)未来,有70%的可能性会下雨(解决方案)带把伞
三段论的这种思考方式在逻辑思维中,叫做:演绎法。演绎法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如果这个没掌握好,所有想法都是扯淡,整个言论就会像豆腐渣工程,经不起推敲,一推就倒...
关于逻辑思维还有两种思维方式:结构化思维:上次在《化书成课》课堂上,袁老师给出了很多单一的字母,请大家记住,很难记下来,接着再来同样的字母,但是把他们组成了英文单词,瞬间记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第二组数据更符合我们大脑的使用习惯,字母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和结构。我们大脑处理信息有2个规律:太多的信息记不住,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把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内容,像整理衣服一样,分门别类的安放好,组成一个结构分明的整体,方便日后的理解、存储、使用。这个,就称之为「结构化思维」学会结构化的思维,有什么好处?如果能够习惯用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思考,那么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能够看到一个更全面,结构更清晰的世界,思考深度已经比绝大多数人高了一个数量级。 思维方式里的最高级别能力:系统性思维什么是系统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是一种「基于要素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决定系统价值的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而非要素本身。要素重不重要?当然重要,没有要素就不可能有系统。但是,比要素更重要的是要素之间的关系,你要学会看见要素之间的关系,而非盯着要素本身。管理的目的,就是把一群人,组合成一个有效的系统,他们才能成为一支团队。看不见的关系,比看得见的要素要重要的多,系统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将你的视角从要素,转移到关系。 系统性思维是一项「看见整体」的修炼。许多组织的运行效率低,首先是系统的问题,而不是人的问题。你要从某个局部的问题,延伸到整个系统的角度,去整体分析。
系统性思维是一种「动态化」的视角。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回想一下过去,是否有几次在当时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小决定,造成了你如今截然不同的生活了呢?那么,你现在的每一次决定,又将会如何影响未来的人生轨迹? 这是一个持续演化的混沌世界,系统性思维,就是要将你的视角从静态,变成动态,加入时间这第四个维度,让你看到事物背后的演化进程。
所以,如果要让自己提高认知能力,就要多读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就要打好基础,就像三段论这样的思考方式。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从结构化思维搭建再上升到系统思考。由此,方可得到整体思维能力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