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终于读完了,断断续续用了两天的时间。这本书很久就想读了,只是自己的心似乎静不下来,似乎更钟情于那些心灵成长方面的书。打开来,看到首页的序——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有那么两次打开这本书,看到这段序,然后又把书合上了。的确感觉内心是不安静的,总有一种急迫感,似乎要赶着完成什么。读书时,似乎也成了任务,读了一本又一本,总觉得如此多的好书,怎么读也读不完。读书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却似乎忘记了。
放假前,同事或者朋友们都在互相讨论,去哪里游玩。没有家人在身边,似乎出游也没了动力。想着预见到的节日的喧嚣,我更想找一个安静祥和的去处,让自己这颗躁动的心得以净化安宁。思来想去,想不到除了寝室,哪里会更安静,于是节日的计划,就变成了读书。书架上陈列的书,都是自己想静下心来,认真品的,随手抽了一本,就是这本《瓦尔登湖》。想读它,一是崇拜的朋友热心推荐,更大的动力,也许是这本书的主人,就是我亲爱的老公同志。在这个节日里,想家,想孩子,想他。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的书。把节日的喧嚣关在窗外,静静地读它,直到有那么一刻的恍惚,似乎自己坐在了瓦尔登湖畔,倾听梭罗这位智者娓娓道来,内心逐渐沉静安宁。有人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心静不下来,是很难进入这本书的。而心静下来,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也许我能静下心来,也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自我的思考吧。
作者梭罗的一生是与孤独结伴的,他常常只是一个人。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然而我们习惯了作为社会中人,在这个喧嚣热闹的世界里沉浮,在社会各种关系网中往来穿梭,却时常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令人恐惧的孤独感。有多少人安于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呢。序里说,“梭罗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好喜欢这句评论。他的一生,其实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这本书里有很多对瓦尔登湖的形象描绘,优美细致,湖水纯洁透明,山林茂密翠绿,各种生灵在自然中自在欢腾。在内心的安静中,感受自然的静谧和安宁。身心得到洗礼般得放松。
这又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梭罗分析生活,批判时俗,深刻而又朴素,耐人寻味。喜欢他关于慈善的评价,真正的慈善,不是怜悯,而是“他的芬芳传送给我,他的馨香熏陶着我,他的良善不是短暂的,局部的行为,而是常持的富足有余,他的施与于他无损,于他自己,也无所知。”喜欢他关于黎明的描述,“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那时候,我们的昏沉欲睡的感觉是最少的了;至少可有一小时之久,整夜昏昏沉沉的官能大都要清醒起来。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而是给什么仆人机械地用肘子推醒的;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既没有那空中的芬香,也没有回荡的天籁的音乐,而是工厂的汽笛唤醒了我们的,——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 喜欢他关于工作关于住所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独特见解。此刻不想多说什么,生怕误传了他的精神,还是摘抄一部分吧。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
“善是唯一永远也不会亏本的投资。”
“如果我们只是喋喋不休、大声说话的人,那么,我们倒可以紧挨在一起,互相感受对方的气息;但要是我们说话含蓄而又富有思想内容,那便会希望双方站得远点,使所有那些动物性的热气和湿气有机会蒸发掉。”
“所有的事情,不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像水流一样从我们的身边流过。”
“人生也需要这样一个向导,可能我们在可计算的时间内无法达到港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偏离航线。”
“如果一个人充满自信地在他的梦想的方向上前进,并努力过着他所想像到的那种生活,那么他就会遇见在普通时刻里意料不到的成功。”
……
总之,这本书没有工业化的机械、嘈杂和污染,在清新、澄净的大自然里,不知不觉中,带给你我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