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剪发时,美发店老板聊起他二百多平米的复式新房。
老板说,因为店里有员工和学徒,自己每天早早离家,基本上每晚到家都是十点以后或更晚。所以二百多平米的复式房子,楼上基本没怎么上去过。妻子在卧室里新摆放了什么花儿,客厅里置了什么新摆件儿,每次清晨离家时瞥一眼,竟不知何时添的。至于厨房和餐桌,一个月能光临一次就不错了。为了显品味,在楼上装了一间书房,架子上的书都是成套的、精装的,可他感慨,16岁就出门学徒,也看不下去书,更重要的是看不懂·····我心里听着无奈感生出,“丈夫拥有万卷书,何假南面百城”-书房是用以藏书、读书、写作等等,何时有了静静摆放以骄人的用途?
越是自力更生从事服务行业久了,心底越容易生出莫名的自卑,然后,好多人以物质的包装来增加自信,甚至,刻意追随大众眼中有文化有品味的成功人士的样子,品酒、问茶、像理发师这样摆书于室,但味道,懂的人觉得酸。势力这个打不败的观点让很多人迷失,喝了好多的安慰心灵鸡汤也不能彻底治愈!
等待的过程中,老板说明了换房两三次的缘由,觉得大房子有面子,亲戚朋友知道了都说我混的好。就是离店有点远,自己好久都遇不见自己家里白天的模样,中午也顾不上回家和儿子玩一会。再就是因为换大房子,有房贷,自己要时刻坚守店面,精心打理,让收入有个保障,弄得不敢休息、旅游·····
太多人对于房子的追求,核心话题就是地段、大小、装修、家具,人们在华丽空旷的房子里,满足于别人对自己的小小仰望和赞赏,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当千篇一律的朋友圈里晒出一家人在茶几后沙发前吃水果看电视的图片,真诚不真诚的点赞让太多人的满足指数上升,朋友圈能记录生活,但当“记录”大于“生活”,我们拥有房子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2.
还有一老乡,从农村出来十几年后,终于买房,似乎落地生根是从房子开始的。逢人只几句,便能聊到他买房了,如何装的,买了什么品牌的家私······为表孝心,回乡接70老母。老妈要带陪伴自己几十年的釉面盐罐儿,不让、太土!带一只老式皮箱,不可, 丢人!这不行那不行,只带了老妈来。老妈虽心疼自己几十年的念想,更心疼儿子,难以割舍的随儿子进了城。
住进了楼房,,熟悉了环境,一辈子喂鸡打狗、侍弄蔬菜瓜果的老妈闲不住,开始身体力行的抢干家务,可老妈每每不能和楼上的锅碗瓢勺切合,煤气的温柔老让老妈觉得平房的灶火更有力道,老妈小心翼翼的,落寞着、无聊者,白天在窗口望着楼下的人们匆匆来去,夜晚梦中伺弄老家的鸡鸭。老人说,以前是儿子回家,现在,是我在儿子家。
老妈那种因搬迁而产生的失魂落魄,是城市边缘人群中的通病。回不去的乡愁,融不进的城市!
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形中,儿女应该把老妈的回忆一同带来,一间房子,连老妈的回忆和喜欢都放不下,换谁,能够不想家!
3
房子和家是有区分的,我们当然需要房子,但房子里面如果竟是冷冰冰的摆设,生活又怎能温暖?不经过厨房那道烟火的淬炼,亲情又怎能升温?
我很想告诉理发师,住大房子也好,读书也好,要让自己开心最重要,我们的生活,不是给别人说的看的。如果有一天,理发师真读懂了他架上的书,就不会只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了。
一座房子,终归要容得下小儿涂鸦,要装得下老人的花草和老物件、要接受良莠不齐的习惯、要一日三餐的口味调,能放进亲人的爱和喜欢的房子,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