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着复习着就开始思考,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读什么?
语文课上教会我们的是山水田园类的诗,表达了钟情山水,淡泊宁静,悠然自得的心境。边塞征战类的诗无非是讲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奇异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偶尔还会有家中思妇的离情别绪。
这些形容词给一首首古诗贴上标签,分装进不同类别的玻璃瓶,放在高高的展示架上,供学生观赏。当我们在读这些古诗时,就像是远远的看着玻璃瓶中带标签的展示品,除了标签,我们什么都感受不到。
看到月亮、鸿雁、落叶就是思乡,看到杨柳长亭,南浦就是送别;菊花,梅花,松柏竹,必有高洁的品质,梧桐芭蕉流水里藏着说不尽的愁苦。这景没有错,传的情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到底抹杀了什么?我说不清楚。
诗歌不应该是这样的,诗歌是感性的,是流动的,是没有逻辑的。把他们机械的分装,就像是把大自然切分再加工然后打包成一盒一盒的人造工艺品装进大卡车。于是诗歌和自然都变得冷漠,变得无情了。
再看到杨柳这个意象的时候,我不会去想象诗人看到的杨柳和那即将离别的朋友,我只知道在答卷上写:渲染烘托了作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就可以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