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石海 地点|湖北武汉
欢迎阅读石海文化行走专题:《遠方的詩歌,行走寫意中國》
穿过一片狭长热闹的街道,走到街头,在起义街清真寺旁过个马路,就到了起义门。
一座城楼,一堵城墙,一座雕塑,一个亭子,再加上一条长廊和多块碑文。红色教育基地,开放性的景区,是有点简单。
相比这头的人声鼎沸,一路之隔的古城楼里略显安静。走在台阶上,夏天最后的晚风,拂面而过,吹去江城的炎热。站在城楼旁边,远眺城市,看着夕阳一点点隐进高楼大厦里,也是一种享受。
古城最适合傍晚,落日留余辉的景象,总能让人发古之幽思,念天地之悠悠。那一时刻,心怀,放空如杯,会被这么一点沧桑的情绪给装满。
城楼上看夕阳,这种事情曾做过几次。记忆深刻的,那是10年前,跟大学团队去延安做社会实践,收集陕北民歌,回程在西安短暂停留,看过兵马俑、大雁塔、鼓楼,都不如黄昏在古城墙上骑一圈自行车来的惬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
在西安,说的是唐代的时光;而在武汉,将城墙拉下长长影子的,就是700年前明朝的夕阳。
距离产生美,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反差,有时候会给人以一种奇妙的感觉。站在古迹面前,去沉思,想象力肆无忌惮的展开,向天空蔓延,就将自己置身于一种时光之中,暂时从现实里出走,去一趟特别的旅程。
明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朱元璋之命修武昌城,历时30年方成。700年历史沧桑过后,九座城门仅有中和门留存,即是现在的起义门。
从“中和”变成了“起义”,从某种意义而言,也代表着中国从古代走进现代,因为1911年10月10日的那个夜晚。
“如要革命,快与我辈同去”,那个时代追求自由的最强音,现在听来还震耳发聩,让人激情澎湃。年轻的士兵,从三五个,到一支队伍,满怀愤怒,振臂一呼,蜂拥穿过冰冷的城楼,向着楚望山的军械库杀过去,用自己的热心,给旧王朝致命的一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首义之地,所以叫起义门。
红墙灰瓦,飞檐翘角。楚望台上封建亭里,呀呀学步的幼儿与母亲抓起了迷藏;父亲带着女儿在汉白玉的雕像群前留影;花开在窗户前,几个少年正练习街舞;一条长长的城墙,隔离了城市的喧嚣,从现在,蜿蜒去了昨天。
硝烟已落,背影难寻。一座城市,总需要一些符号去标签。
相比起那些高大漂亮的现代大厦,这些斑驳破旧的建筑显得那么的渺小。他们仿佛就是一位位老者,垂垂已老,与世无争,安静坐在那里,默默注视一代又一代时髦的年轻人。这些年长的老者,本身就是一本本历史书,它们散落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用它们坚毅的身影,成为这座城市坚实的基石与底蕴。
步行在城墙之上,短短半个小时,从这头走到了那头,不用去看太多刻意营造的景观,因为你的脚步,其实是踏在历史的印记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