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94年1月19日 - ),是一位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目前他是富达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
在他出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从18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
《战胜华尔街》的第4-6章,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这一部分他回忆了从1977-1990年传奇历程中的三个阶段:从0.18亿美元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美元到140亿美元的晚期。
从这部分的内容里,能看到林奇战胜华尔街的原因:
勤奋的调研
林奇异常的勤奋,很注重对公司的调研。
在1982年电视访谈中,林奇回答支持人问题“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时说:
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
而根据《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观察到的结果:林奇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500-600家公司。
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
他一年的行程达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05他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05才回家,路上一直在阅读。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要接到数十个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复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并多次提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近2000家公司调查一遍。
敏锐的嗅觉
林奇选股种类多,交易快。
林奇大约持有1400种证券,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即他每天卖出100种旧的股票,并买进100新的股票。
在我所买的股票中,3个月之后,我仅对其中不到1/4的股票感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全买进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也许我会不喜欢其中的集中但我会继续持有我喜欢的那几种,并增加持有量。
这也是林奇独特的投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若调查之后觉得好,就加码买入,不行就抛掉。一般来说,考虑10家公司后,会对其中一家感兴趣。
但是频繁的换手注定将错过一些有价值的公司,这种行为也被林奇自嘲为“拔掉鲜花浇灌杂草”。
充分授权
在投资世界里,谨记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富达基金公司在投资实践中便是充分贯彻执行这一点:基金经理们自己做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负责。
在每周的投资例会中,所有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需要提出他们本周推荐的股票,但每人仅有90秒的时间。
如果你准备投资一家公司的股票,那么你对于自己投资理由的解释,既要简单得能够让五年级小学生都能听懂,又要简短得连五年级小学生也不会听得耐烦。
在充满不确定的投资世界,讨论往往并不是了解股票真实情况的最佳途径。
作为听众只是自己决定是否听从发言者的意见来选股,而最有价值的创见往往来自于那些研究选股能力远远胜过语言表达能力的人。
笃信复利
晚期林奇在投资策略中最大的变化,便是从勤奋的兔子变成耐心的乌龟。
在1984年,他持有的前10大重仓股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坚持着买入-持有的投资策略。
最值得买入的好股票,也许就是你已经持有的那一只股票。
并不是对所有曾经购买的股票都要无条件忠诚长期持有,而是说对于那些投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的公司,要一直坚决长期持有,而不应该短期持有后就过早卖出。
用林奇的话作结尾:投资是艺术、科学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