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晚上好,我是吉慧芳,来自河南省渑池县。接下来开始我的分享!
在《教育的使命》这本书第二部分中,有一部分是——三个典型的职业困境,“没时间”读书、职业封闭性和精力枯竭带来的麻烦。刚好我在大学的时候给自己总结过“三少”,是哪三少呢?读的书太少,认识的人太少,赚的钱太少。我自己的前两少和前两个困境是有相近之处的,今天就来说一说。
我从小不是好学生,也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直到高二意识到读书学习很重要后,才发现读的书太少。在大学时候,我和朋友开学第一天,先去找了找学校的图书馆。除了上课、参加活动、做兼职,我会有固定时间去图书馆坐一坐,希望能多看一点书。
去年正式工作,学校有一个很小的图书馆,我给自己的计划是一学期看四本书。我知道这个共读群里的老师都是资历深厚、阅书无数的,听到我这个目标,可能觉得:这还叫目标?事实确实是这样。虽然我现在知道读书很重要,要多读书,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或者说读书的兴趣不够浓厚,再或者所谓的没时间读。在去年冬季这个目标实现了,今年春季事情多没有实现。我相信这个学期肯定会实现甚至超额完成,因为我有幸参加了《教师的使命》共读群。
李老师突然给我发消息说,要寄给我一本书,还邀请我进共读群的时候,我是觉得很突然的,我从没想到我可以免费拿到这本书还能加入共读群,可以说是天上掉馅儿饼了。这可能得益于我参加今年教育行走并且成为群管理员。
在“没时间读书”这一块,有句话:挤出些时间读书,而且要经常读,坚持读。这句话可能就是“我知道要多读书”这个想法落到实处的方法。我计划每天睡前看20分钟,有时候晚上也想偷懒,不过我看进去的时候,就不是20分钟了,是30分钟甚至更久。
“没时间”读书这个伪命题已经被破解了,在职业封闭性中提到“一个老师的成长,从专业角度看,要具备投入感;从精神领域看,要有解惑导师;从生活角度看,还需要有一些富有朋友。”富有朋友,这个“富”更多是种类“丰富”的意思,当然也可以是有钱的朋友。
我上初中、高中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这不是说我没朋友,不愿意交朋友,是我可以群居也可以独处。我觉得认识的人太少,如果非要说的话,这句话可能要加个词,认识的优秀的人太少。这儿不仅局限于是在教育领域优秀的人,在各个行业优秀的人都应该多结识。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卖保险的聊过两次,他在卖保险那里边200人排前10。我没买保险,他倒是讲了很多他上学时候的故事,以及对目前教育的想法。征求人家同意后,我把他的故事写到了简书里面,主要是表达一个优秀的老师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聊着聊着他说这样一句话,“如果用极端主义,以后村里十个老师、一个学生,怎么教?”我听到这句话很惊讶,他是卖保险的,居然提出这么有哲理的问题。我是教师,我都没想过农村学校流失学生严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些教育外的朋友会带来不同的启迪,而且是以前一直没有产生过的思考。
说到认识的人多少,它也不能定性,像我们参加教育行走这样一群人,我跟大家没有见过面,但是绝对可以称得上美好同仁,我是多么的幸运能够跟这么多优秀的教师一起共读,不断学习和成长。
即便我现在很年轻,渴望成长,也做不到永远充满热情,活力四射,总会有生气、疲惫、失控的时候。我也是发现“当老师就是容易火大”,可能会有各种问题随时点燃脾气。在大学里学习的素质教育,要有爱心、有耐心,发现真的是太难了。
在“精力枯竭带来的麻烦”中:一个人越疲劳,他对情绪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就越差。事实确实如此,本身就已经身心疲惫,这个时候再有糟心的事情,自然是很烦躁焦虑。我今年还给自己定了另外一个小目标,就是减少在课堂上生气的次数。本来目标是不生气,我发现可能要一步一步来,先从减少开始。
在课堂生气发脾气,确实是遇到不好的事情,也更表明自身对情绪的管理控制能力不足以及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每一次生气发脾气也是需要反思的,如何建立一个更高效的课堂?如何能更幽默的方式化解突发情况?如何能保持心情愉悦,真正关爱学生?我想了想,在精力疲惫的时候,就需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可以看书、运动、看综艺,或者就是发呆、冥想也是可以的。
这一部分最后张文志老师提出:我们只要能做一个够好的父母就行。所谓够好,就是做一个及格的父母,能拿60分就行了。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画了个“?”不是说看不懂这些字,确实心里有疑问。因为我在简书发过一篇文章《60分妈妈》,但是我的父母可能没有做到像文质老师说的“能陪伴他们,能鼓励他们,能在孩子迷茫或者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我的这个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呢?我是如何给我妈妈评判60分呢?
我专门又看了看《60分妈妈》那个文章,看看文质老师这段话,发现区别在于主体不一样,文质老师是作为一个家长,作为一个爸爸,觉得能够陪伴鼓励孩子差不多可以60分。而我是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女儿,根据我自身目前的发展状况给我妈妈打60分。不管妈妈做的如何,至少我现在是很好的。
最后这点分享是题外话,倒也溜边没有超出《教育的使命》这本书。不管干什么职业,肯定都有困境,有困境不可怕,我们要寻求突破。
之前有老师分享,20多岁的老师和40多岁的老师看这本书肯定是不一样的。我看到这本书,有很多点都很喜欢,但确实都只能理解的很浅显,分享出来也更多的是关注自己。不过分享比分享什么更重要,所以我抓住这个非常6+1的机会来分享啦!我那第三“少”赚的钱太少,等哪天我成富翁了再跟大家说!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