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用“仪式教养法”,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律舒适的生活方式,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并成长为独立规律、与家人感情亲密的孩子。
1、什么是“家庭仪式”?
“家庭仪式”:就是特定情境或特定时间点,所做的“有意识的行为重复”。
如:睡前故事、生日庆生、过年红包…
2、为什么要实施“家庭仪式”?
1)通过跟孩子进行一些固定行为的重复,能帮助孩子更有意识地规划、体验日常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
2)当一个仪式确定下来,孩子就会预先知道,什么时间会做什么事,彼此省去讨论的时间,而当孩子进入到这种熟悉的特定情节中,他会感到安全,会天然喜欢这些有意义的重复行为;
3)有些原本比较严肃的任务,孩子可能会排斥,而通过仪式的方式,可能会让他觉得生动有趣、愿意去尝试,从而自发地建立起规律秩序的生活,养成好的习惯。
3、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哪些“家庭仪式”?
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在吃饭前可以进行“餐前祷告”或者一起念“开饭词”这会让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期待和重视。
当孩子不好好睡觉时:可以在睡觉前进行固定的“睡前仪式”,如讲故事,或陪他读一本绘本,通过这件事让孩子进入睡觉准备,并约定好,故事结束就立马关灯睡觉。
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可以跟孩子说,“停,我们休息 5 分钟”,然后计时,5 分钟之后再跟孩子冷静交谈。这句话相当于一个“暂停仪式”,让孩子学会化解冲突,以后在察觉到自己快生气时第一反应就会是喊停。若孩子负面情绪严重,可以和他一起打枕头等,让他有意识地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化解情绪和攻击性。
当孩子对学习和考试产生焦虑时:(1)让他把恐惧的事情写在纸上或是画下来,然后和他一起把纸撕毁,以此象征着恐惧被消除。(2)或找一个孩子平时喜欢的小物件,当做“魔法石”放在他的书包里,假想这块“魔法石”能带给孩子勇气和力量。(3)还可以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演习考试的状态,让孩子提前进入准备,从而缓解压力。
4、“家庭仪式”有哪些实施标准?
“家庭仪式”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更多的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仪式化。鼓励每个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特有的家庭环境和情况,去创造一些针对性的、有意义的家庭仪式。
制定和执行家庭仪式原则:
1 )和孩子一起制定,并为它取个名字,向所有家庭成员解释,想通过它来获得什么;
2 )给这个仪式确定好具体的时间和场景,以及自由发挥的可能性,好让这个仪式能被规律地执行;
3 )确保仪式的神圣感,要求其他家人在这个仪式进行时不能打扰;
4)切忌一开始实施很多种仪式,可以先选择两个作为基础,养成习惯后再逐渐增加;
5 )父母需要做好仪式的榜样,保持耐心,将仪式重复地坚持下去。
5、概念区分
不能把“仪式”跟“规矩”混淆。
二者区别:规矩的制定需要遵守,不遵守规矩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而家庭仪式如果未被如期执行,不会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