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习作教学的过程指导(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作教学的建议中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同时还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写作、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一度安排我们班的孩子每天一篇随笔,是我来命题,学会刚开始还有新鲜劲,每一篇都煞费苦心,自然好作品不少,可是写着写着,我便发现有些孩子“无话可说了”,过来过去就是那几句车轱辘话,这可怎么办呢?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也降到了冰点,我从心里着急。
最近,我看了郑桂华老师在她的作文教学主张中谈到:“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往的普遍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因为熟能生巧。这是必要的,也是根本性的。 不过,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导,那么将大大缩短学生作文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其中的一条途径就是作文教学的过程化。”读到这段话时,我很庆幸我的做法没有错,只是我没有做到后者。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是我当下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我经常也给学生读范文,有名家名篇,有班级学生的考场作文等等,反正种种方法都用上了。我也知道作文教学要从七年级就抓起,我通过分项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想来,我只是对每项训练提出要求,却从没有落实指导的过程。如描写的训练,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描写要具体描写,要生动”,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做到具体生动地描写,再如记叙性文章的选材,不只是让学生懂得“材料应该具体,典型、新颖”,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选材才可以做到“详略得当,恰如其分”。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才更有效呢?郑桂华老师这样说:例如:要讲“生动地叙述”,可分成下面诸多分目标和训练步骤:
1.制造悬念-----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的心理。如《草船借箭》(罗贯中)。
2.铺陈误会-----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为行为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如《醉人的春夜》(吴金良)。
3.着力突转-----故事情节不是按常理发展,而是陡遇情理中的“意外”,转向另一方向。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4.抑扬结合------常见的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方法,“抑”是蓄势,“扬”是兴波。如《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此外,能使叙述曲折生动的表达技法还有设计巧合、张弛相间、预设伏笔、渲染气氛等等。这些技法往往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听了郑桂华老师这一席话话,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有同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