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挺排斥信息技术,因为,语文课堂需要沉下心去鉴赏文字,而信息技术总是在干扰我,有点喧宾夺主,造成虚假繁荣。去年火热的7月,我参与了信息技术的培训,这让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原来,我一直都错怪了信息技术,是我个人没有运用好信息技术,不懂得运用信息技术,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培训结束后,我也忐忑地加入了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训这个团队。
加入团队,我想改变自已,提高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能力,更好地探索教学的本质。何其有幸,在这里,我遇上了信息技术的专家和导师,王博士,黄老师和叶先生,他们高屋建瓴地给了我很从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高标准严要求也温暖亲切。遇上了信息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佼佼者,我们亲切又坚定的班长,陈蕾女神。她在教学长期坚持探索和实践,并且笔耕不辍,写了很多教学论文和反思,着实令人敬佩。还有一群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分享的小伙伴们。幸甚至哉!
在教学中,每每遇到教学的一些问题时,我总会翻开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的一些章节和陈蕾老师的共读文章,总能给我一些方向和思考。在教学中,我开始有意识地告诉自已,在一些特别的设计环节,我要用上信息技术。这虽然还只是最初的阶段,却也是必备的起步阶段。本学期,魔法师更加吸引了我,我使用的频率比上学期多了很多,虽然没有做到每节课使用,但有好多次的使用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相比之前,我会努力思考,让我的几次课更有一种设计感,我想久而久之,才会让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一种过水无痕的境界吧。
在教授《列夫托尔斯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托尔斯泰图片,让他们在纸上描写下他们看到的托尔斯泰的外貌,让他们在小组里分享,并拍照上传。这时,很多很经典的描写都被分享了,学生眼里都放出了光彩。再让学生们回到课文中去,看看作家笔下的托尔斯泰又是怎样的?这样,学生们更能清楚地知道,人物的描写应该从哪里着手。以前让学生片断描写的方式也用过,但是只是让学生起来读,效果甚微。展示多个学生的作品一方面,看到了多元的想法,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在公开课《春望》中,在探索《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直接原因时,我的前后设计也作了调整。一开始,是直接给出几个原因,让学生选择一个直接原因。选项无一例外很集中,大部分选对了。这样的题目,价值不大。因此,我调整为“你认为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讨论,这时答案就比较发散了。而且是学生当堂生成的,更具有价值。我直接把原因都现场写下来,再让他们选择直接原因。这样的调整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不是想让他们记住某些知识,而且让他们自已去发现这些知识。王博士常说,教育,总是要回到人。是的,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这个团队里,几乎每天都有干货。有学术前沿,有深夜鸡汤,有老师们的答疑解惑,思维碰撞。每次专家或其他老师培训或阅读中撷取了一些养料,都会及时分享。包括这次省级信息技术培训,叶先生、黄老师和陈蕾老师,拍下了很多培训PPT供我们学习,实在是信息技术的饕餮大餐啊。所以,我的相册多了一个团队群里发的干货,我的微信里也多了这类文章的收藏。
记得上个月,在复习周讲评卷子的一道选择题,一次作答时,答案很分散,选择正确的只有四分之一左右。二次作答后,虽然答案更集中了一些,但选正确的还比一次作答时少了一个。就针对这个问题,我把数据图发到群里,团队里的导师和其他老师们便激烈地讨论起来,询问了我对这个数据的决策,也提出他们的看法和宝贵建议。我更真切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团队们大家那种追求进步,孜孜不倦地探索教学本质和真谛的精神。我想,作为他们的学生,也是幸运儿。
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的语文平均分超过了对手班级2分。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我们班落后了将近5分。疫情期间,孩子们习惯了在电子设备面前被动听课,不过多思考,没有课堂参与感,互动感。复学之后,状态极差。复学后,我把这套魔法课堂搬进了课堂,他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种清新的湖水蓝。他们的课堂会因为抢答而兴奋,会因为挑人而紧张,会因为数据生成之后而惊讶,会因为作品被上传而激动等等。学生们更有课堂的参与感了。哪怕那节课,我没有设计环节,有时仅仅只是挑个人来背一篇文言文或复述下我刚讲到的内容,都会让学生对这节课有更多的敬畏感,不能随意开小差。当然,不可避免,有些学弱生,对于课堂的融入不够。但有一次,我还是随机地挑了一个这样的孩子,他显然不会,那一刻,他有点窘迫。这时,我赋予了他一种权利,他可以随机挑一个人帮他回答,然后他再回答。那一刻,我看到他非常欣喜,立刻挑了学霸帮他。虽然,后来他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但我想,他那时应该有种接下来的语文课要更认真听的冲动吧。
信息化的浪潮已滚滚而来。信息化引领变革,创新点亮未来,教育改变人生。教育如何变革和创新,而不仅仅停留于技术发展的层面,这是我们教育人始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在学习、思考、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感悟,不断进步,用教育智慧,打造智慧教育,努力成就每个孩子的智慧人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信息化这条路,我愿意一步一步坚定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