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善良,
人们会指责你怀有自私和不良动机。
仍旧善良吧,无论如何。
你今天做的好事,
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仍然去做好事吧,无论如何。
你瞧,归根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无论如何。
——《无论如何》特蕾莎修女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正在热映并引起热议,而我,没有走进电影院,而是把三个月之前曾经读过的严歌苓的原著又重读了一遍。这次读来感觉还是很精彩,而且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有人为“浑身美德”的刘峰却没有受到善待而大呼不值的时候,我却想到了特蕾莎修女这句话——“仍旧善良吧,无论如何”。
严歌苓曾经谈到,这部小说最初的名字叫《你触摸了我》,而我觉得这个名字的确更合适些。
因为作品描写的时间跨度达四十年,所以它并不是在单纯地歌颂或者怀念青春的美好。相反,小说的高潮——刘峰在道具库搂抱歌唱演员林丁丁,发生在第三章,是全书的前半部分,更准确的说是三分之一处。高潮之后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其目的就是在写这件事对不同当事人,特别是对刘峰的影响。
刘峰是全军的学雷锋标兵。这当然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也意味着优越的政治待遇,比如入党、提干,提干之后还可以名正言顺地谈恋爱、结婚、分房子、生孩子。可想而知,这对于贫苦出身的农村兵刘峰意味着什么,是可以完全改变命运的东西。
可惜,刘峰爱错了人,而且心里再也没有空间容纳别的女人。林丁丁是一个娇弱的上海姑娘,看上去单纯幼稚,或许正是这些激起了刘峰要一生为她俯首称臣的欲望。可实际并非如此。
她一心想嫁军队首长的儿子,还同时和军医及宣传干事暧昧不清,对二人送的手表来者不拒,同时也不拒绝刘峰的烙糖油饼,以及各种帮忙和照顾。可善良的刘峰识不透林丁丁的小心思,这样的态度无疑是一种鼓励。
“触摸”事件发生后,刘峰几乎遭到了来自所有昔日战友的无情批判,“直到刘峰把自己说得不成人样”。而这些人也几乎都是曾经心安理得享受过刘峰帮助的人,包括伙房师傅,刘峰在道具库打的沙发就是为他结婚准备的,因为没有沙发女方就不同意结婚。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后来反思,其实人们从始至终对刘峰的好就没有信服过,所有人心底都存在着那点儿阴暗,想看到刘峰露馅,看到他并不比别人好到哪儿去。可悲的是,当“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一直有个疑惑,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善良的人?而后来她终于明白,善良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幸运的事,刘峰是一个真正本性善良的人,即便遭受命运无情的戏弄和各种考验,他对社会,乃至伤害过他的人也没有恶意。
战场上,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故意指错路,让送他去包扎所的卡车司机先去给受困的战友们送补给。从前线回来后,丢掉一只胳膊的他谢绝一切荣誉和各种战斗英雄报告会的邀请。何小曼因精神失常住院,他是除母亲、领导之外唯一去看望她的人。在海南打工时,他帮助、改造过一个并不漂亮的做皮肉生意的惠姑娘……
为什么说善良本身就是一种奖励?或许是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坦荡吧。一辈子没有愧对过别人,是这份坦荡的底气。
刘峰不但对谁都没有丝毫恶意,反而还是特别懂得感恩的人。战争结束后,他和何小曼曾经一起回去给战友扫墓,他跟小曼说,“咱俩命还算大,不然那块碑可能就是我的”。
而文工团那些曾经的战友,之后或许比刘峰富有,或许比他安逸,或许比他成功,可是,与他相比,就是差这份坦荡,甚至说不定还有懊悔、自责、羞愧……
更何况,当年那些或多或少伤害过别人的人,未必就一定能把天下的好事都揽到自己的怀中。例如,林丁丁虽然如愿嫁给了首长的儿子,但是首长家的儿媳哪里那么好当呢?离婚后又找了一个在澳洲开小餐馆的华人,人家要找的是能一起吃苦打拼的,哪能像刘峰一样宠着她呢?然后又离婚……
或许正因如此,“我”才一直在反思,才一直在找刘峰,从成都到海南,再到北京,虽然“我”当时因为有其他困扰,没有参与对他的批判和讨伐。
或许正因如此,郝淑雯在广州和海南遇到刘峰,才会慷慨出手相助,才会要求大款老公帮他安排工作,才会又在多年以后和“我”一起跑遍北京,去找生病的刘峰。
更难得的是,曾遭所有人嫌弃和孤立的何小曼,因为刘峰曾经给予的善意和温暖,后来变成了一个安宁平和的女人。几十年过去,“我”在北京的一个老式居民楼找到她时,发现她竟然比年轻时漂亮很多,有可能就是得益于这种心境的转变。正是她陪刘峰宁静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虽然二人并没有夫妻之名,也无夫妻之实,只是相互陪伴、相互照顾。
通过重读《芳华》,我感觉严歌苓本意并不是要通过这部作品反思历史,反思战争,她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她笔下的时代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她要写的只是人性。时代是会变的,而人性不会。
善,一定有善报吗?不一定。就像刘峰。
但是,请“仍旧善良吧,无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