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电影人做的越来越好啦,还是多少有点能“看见”电影了,总之最近有点超喜欢“看”电影了,犹记得小时候无论看电视剧还是看电影,一上来就先着急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家里的大人们永远都在说XX是坏人,XX是好人,我们要同仇敌忾恨那个坏人。就像歌里唱的,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后来的后来才终于明白了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好人坏人,就像现实生活一样有的只有一个个被自己剧情困住的人,有的人渴望真相努力救赎,有的人甘愿在黑暗中还要拖垫背的一起。有的人自己痛苦但是不去侵犯别人,有的人恣意侵犯别人的同时还充满自以为是的正义感。从李雪的一些言谈中也多少明白了“自由与界限”的定义。
最近从各种媒体中一直都有听到或看到《找到你》是又一部很赚取眼泪的电影,还曾被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提名最佳影片金爵奖,故而就纠结了好几天,最后在看到一个影院把它安排在VIP的包间里时果断的买来影票看了,心想也许身体的舒适或许可以减轻在电影中吸收到的痛了吧。
《找到你》全片没有男主角,是有两位实力派女演员担起的一部女性题材。片子讲的是两个女人由于“母亲”这个角色发生交集,展开的一场夺女之争,看起来像是歌颂母爱伟大的故事,其实也曾有那么一瞬间感觉《找到你》就像是另一版的《亲爱的》。而实际上却是探讨了更多的女性困境,甚至人的困境。
真实影片的节奏很好,镜头也很克制,导演只是淡淡地把镜头拉远,对焦这个时代真实的女性处境,他只是给了一道切口,让我们有机会抽离自己本身的生活去看一看。剧中似乎也没有夸大的去渲染悲情,所以尽管开始的好长的剧情里甚至都没有赚到我的眼泪,但却在最后李捷跪地磕头的那一刻,我彻底的被触动了,一个是处在女性强势地位的女人,一个是继承了传统女性最弱势地位的女人,就像地球的两极,在那一刻地位发生了逆转。那一刻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靠的是各自对于生活的领悟,而得以真正化解的共情。
影片中三个女性看似都在一个世界,但却活在不同的层面,挣扎在各自的命运里。
姚晨饰演的李捷,城市小中产,踩起高跟鞋,套上职业装,似乎有了坚硬无比的铠甲,但更理性更美满的选择,也并不能保证她理想化的生活。所有走路带风的光芒背后,都是溃烂的心力交瘁,永远在妥协。就连在法庭上明知对方更可怜更委屈,但职业“道德”和利益,让她坚定站在自己客户这边,甚至对“小孩子才讲的对错”带有蔑视。这一切的一切的都在每晚的回到家中只剩疲惫和烦躁,甚至就连崩溃和绝望都不能肆无忌惮,还要把整条命拼上去,才可能扳回一局。职场中女性身份被“特殊”看待,要有杰出的业务水准,也还要练就得体应对咸猪手的能力。
在马伊琍饰演的孙芳带走她的女儿之前,她的价值观都让她坚信这是当代女性的正确打开方式。在接连换了几个带孩子的保姆后,李捷身心俱疲,这时她遇到了孙芳,孙芳不仅勤劳能干疼爱孩子,还特别细心有眼色,会在她把受伤的脚后跟塞进高跟鞋出门前,一个俯身蹲下为她贴上一枚创可贴。
可李捷不知道的是孙芳的接近,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阴谋。
保姆孙芳带着她的女儿一起消失了。故事走到这里,笼上一层悬疑的色调。“凶手”也从阴影中,逐渐显露出轮廓,孙芳是谁?她木讷、怯生,一张蜡黄脸,不施脂粉,头发凌乱,刘海儿粘着脑门,一副老实的农村妇女形象。第一眼时差点就认不出那是马伊琍。
等李婕关注时却发现此人身上疑点重重,没有保姆上岗证,没接受过培训;孩子喊“妈妈”,本面无表情的她,露出一丝裂痕;身份证也是假的……之前她可没顾上细想和关注这些。因为当孙芳把哭闹不止的孩子哄好时,李捷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得救了,世界安静了。丢了孩子后,她顺藤摸瓜和孙芳同在歌厅工作过的陪酒小姐;开早餐店的孙芳的同乡;一个混不吝的孙芳的情人。三个人,将孙芳埋在过去的前半生一点点起底。孙芳的人生,是被命运秃鹫环伺的一生。有过一段婚姻,从乡下来大城市郊区发展,嫁了个外像上看还算“不错”的人,有个汽车修理铺,但其实就是个烂赌烂醉的人渣,新婚当天闹洞房就当众殴打新娘。遇到这样的人渣,既是遇人不淑的偶然性悲剧,也是环境和视野局限出的“人为”性质惨案。她还悲哀的认为只要孩子生下来一切都会苦尽甘未来的,但孩子生下来就得了先天性胆道闭锁,要治病,就要大把大把地砸钱。为孩子,高栖在写字楼上的都市中产李捷也跌落在地,一身狼狈。而本来就在底层的孙芳,再往下坠,只剩下无底的深渊。孙芳跑去歌厅陪酒。有钱的客人甩出一沓钱,谁喝完这两排,钱归谁。没人敢喝,她却秒吞。尊严算什么,命都可以不要了。就这样,还是交不起医药费。不好意思,拿不出钱,就要给别人家的孩子腾床位。这个“别人家”,就是李捷夫妇。看着李捷抱着孩子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进病房。自己的孩子却从病房里被赶了出来,孙芳哭碎了整个楼道。这中间,有一堵看不见、又切实存在的墙。
悲哀的是,墙内外,谁也没意识到事情正在发生。纵使是对着墙,捶打得手掌血肉模糊,墙内依然听不到一点声响。我没做什么呀?凭什么?被挡在墙外的孙芳,只能任凭命运的暴雨推来搡去
似乎是为悲情而悲情,就在那天的那场雨夜里,高烧中的孩子,咽了最后一口气。孙芳,太倒霉了。这话是后来电影里唯一给过孙芳爱的她的情人张博说的:“我从没见到像她那么倒霉的人”,她的生活是一个苦难接着一个苦难。而且所有的苦难都是在集体围观中完成。甚至出门被车撞,也只引来围观~,没人向前一步,伸出支援。一个个悲剧如滚雪球,最终滚成一块巨石,一步步推着她从倒霉,走向最后的绝望。孙和李捷之间,恰好处在了“掠夺者”和“被掠夺者”的位置上,孙芳眼中,她孩子的病床是被李捷孩子抢走的,她孩子死了李捷孩子就成了她的替代品。抱走孩子,这是她以不公的方式,对不公的反弹。
48个小时过去,李捷还在一路狂奔,最终在前往海岛的游船上找到了孙芳。前一秒,孙芳抱起孩子,眼睛笑得弯起来,满脸满眼的爱意。下一秒,两人对视。音效陡然急促,节奏变快。孙芳脸上的笑容霎时消失,面色阴郁。万种情绪都涌入了她的眼底。惊讶、迟疑、阴厉、决绝,或许还有遗留的一点点愤怒。唯唯诺诺的孙芳,第一次,说出心里话:“你不配当妈,你滚。”婚姻失败、阶层冲突、争夺孩子~,将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女人,推上了决斗场。片名《找到你》,我们都第一反应认为,“你”指的是那个丢失的小孩。然而找啊找,“找到你”,最终我们找到了孙芳,找到了李捷,最后发现她们是同一社会病根上,开出的两朵花。孙芳,一个底层妇女,她从丈夫那里得到的只有被使用、被侮辱、被损害;李捷,一个精英女性,她努力往上跳,好像跳得足够高,就可以跳脱环境对女性的围剿。
很多人都以为,更高的阶层是一个安全区,爬进去,就能和下一层的不幸划清界线。然而,当你蜗居在自己的小幸运里,对不幸的遭遇背过身去的时候。你背后的那东西,可能正在悄悄“找上你”。就像李捷和孙芳。以为在两条平行线上各走各路,转眼就撞了个满怀。将她们拴在一起的,是母性。只有身为母亲的女性才最切身感受到疼痛与共鸣。这也是为什么,两个身处不同阶层的女人,在“夺女”这件事情上处在完全对立之后,还能达成“共识”。李捷理解了孙芳的绝望和孤注一掷;孙芳理解了李捷的力不从心和顾此失彼。李捷虽然在压力下脾气暴躁,孙芳虽然在悲剧中心生恶念,但两个人都不是真正的暴徒,也都扎扎实实爱这个孩子。 她们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墙在这一刻出现了一丝缝隙。缝隙的产生,基于共同的生理之痛,基于共情,基于母爱。
不论最初的动机是什么,她对李捷女儿的爱都是真实的, 也正是这一份无处安放的爱,让孙芳最终放手,放下了怀里的李捷女儿、独自跳海。也都因为这份爱意的存在,让这个从恨意开始的故事,中途却也有温情的柔软。
朱敏是影片中的第三类女性,她是李捷一个离婚委托人的前妻,同样在争女儿的抚养权,她原本有能力像李捷一样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可为了照顾家庭,她婚后就成了全职太太,此前恩爱的老公也在漫长的婚姻中换了嘴脸,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这个家庭主妇的代表,让我想起了《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这样的女性为了家庭完全放弃自己的事业,专心相夫教子,换来的是自己经济和身份上的高风险。当家庭分崩离析之时,母亲的孩子抚养权只能拱手相让。这样的家庭主妇,在社会上认定为是义务而不是职业,在法律和社会规则面前,变成了无法计算的价值数据,当家庭悲剧发生时,没有经济能力的她们只能甘拜下风。
朱敏什么都不要,她只要孩子,但依照她的情况,基本没有胜算。她去求李捷不要夺走她的孩子:“你也是女人,你也是母亲。” 李捷冷冰冰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努力工作挣钱吗,我就是不愿意自己变得跟你一样,什么都没有,连自己的孩子都留不住。
为了孩子甘愿放弃工作待在家的全职主妇,面对老公花天酒地小三出轨,不仅无能为力,竟连孩子的监护权都拿不到,除了哭,只能把毁灭的刀剑刺向自己。而也在这一天,李捷回到家,却发现孙芳和女儿一起消失了,她,其实连自己的孩子也都留不住。文明是动物性与人性的缝合,也是感性和理性的撕裂。享用文明的清冽,也得饮尽它的苦涩。
李捷在找寻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母亲”这一身份的复杂性,她最终理解了孙芳和朱敏,对于不同阶级、不同境遇的女性真正地产生了共情,这是最宝贵的。
电影的结尾,李捷找回了孩子,了解了孙芳的悲惨遭遇,进而对朱敏产生了共情。在法庭上,她公然违背了一个律师的职业准则,抛弃了自己的当事人,而为朱敏说话。而且她说:“我个人为我的言论和行为承担全部代价。”在那一刻,她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自杀失败而毁容的朱敏,听了这句话,哭得说不出话来。姿态不同,本质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性别不公的糟粕,这个社会在女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时时处处跳出来。在电影的结尾,李捷完成了一次转变。她变成一个能够自觉扶助其他女性的人。
李婕在最后说:这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太高了。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不算是一个职业。女性的选择问题,向来是个难题。李捷在这个难题中努力保持平衡,金钱和地位尚给她留了一丝缝隙供她喘息。可“孙芳们”,被生存之难、生活之痛堵住了人生的全部出口。唯有纵身一跃,才能获得解脱。
二、
《找到你》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标签,似乎都爬满了阴冷和晦暗。但它最可贵的是,把中国复杂的现实同时放置在显微镜和放大镜之下。影片没有避讳那些丑恶,也没有避讳那些丑恶里如流星一样闪耀的美好。如剧中作为一种明确的雇佣关系,李捷责骂孙芳“又把拖鞋放在鞋柜里”,也顺手递给孙芳一支护手霜。孙芳的老乡徐兰,在男人一拳打倒李捷后,气哼哼地塞给她纸巾,让李捷擦去鼻血。孙芳出门被快递小哥撞倒,皮条客情人张搏飞身下楼和人理论并把孙芳抱在怀里,如怀抱一个婴孩一样,那一刻,这个颠沛流离的女人,眼里闪现的是一个小女人被保护后安静的眼神。很多艺术电影的力量,来自于人性良善中偶尔闪现的恶,这种令人颤抖的力量有时候会被置换为艺术的使命。而《找到你》则是人性中连绵不绝的以自私为符号的恶意中,闪现出来的善良。它让人感受到人类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那种最本质的驱动力。《找到你》让人知道,不介意这个世界的残破,才可以生出对抗这种残破的勇气和信念。
所以,一部关于现实主义的影片中,即便出现了烧焦的尸体、冰箱里的孩子这样强刺激的画面,也都在最后掩埋了这样的突兀。在这种残破面前,母性可以用任何形式迸发出来。因为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残酷。电影需要起承转合,生活则不。就像这画风奇怪的单身妈妈、保姆阿姨、孩子三人组,曾经有过真实的幸福温馨时光,虽然稍纵即逝。喜欢她们带着孩子在一起的好多和谐镜头,其中有一段是她们带着多多去海边的场景,好几个瞬间我都想说:你们俩带着孩子一家三口过日子算了~ ,当然,这不可能。还有如李捷给孙芳挡住染到裤子上的尴尬,李捷在法庭上最后的陈词等。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丛林社会里,母亲与母亲才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在甲板上,李捷跪在孙芳面前,请求原谅,因为“我没有真正地了解你,我没想到你会那么难~”。因为孩子,也因为母亲这一共同的身份。
影片最后李婕的一句旁白 “生孩子其实是一件很自私的事 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 给孩子的爱可能只是你对自己的选择所承担的后果罢了”很令人深思~
《找到你》不是多么完美的电影,但是现实。从一个最细微的落脚点,一举击中最宏大的命题:性别不公、阶层差距、医疗体制、社会救助~,除了结尾撒鸡汤显得刻意之外,整部电影撕口子的方式都很扎心。电影里李婕说了句很虚妄但很美好的话:希望以后我的女儿,不用像我们一样。
一部电影并不得改变时代,也无法替换观念,但它起码能给我们一些思考,真正的自由永远不可能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对女性极为苛刻的时代,就算没有人能与它抗争,也希望更多的女人能向内发力,成为自己的依靠和安全感。以后会怎样?可能也不会有答案,但关注多了,讨论多了~,才有可能发生解锁行动,也才能找到一个最优解。找到,你。
在剧情中,我也仿佛看清楚了自己的一些剧情模式,一遇到相似情景,就掉进去了。李雪说:这就是强迫性重复,人类会对痛苦体验成瘾,尤其是生命早期的痛苦体验,越痛苦越难以自拔。究其原因是,所有觉察到了但就是走不出来的强迫性重复,都伴随着一一个巨大的丧失而没有完成哀悼。
每次有情绪时都喜欢这样的出口,就像罗兰巴特所说,“写作也是被爱,被遥远的人所爱。”如果有那么些人,从中找到了那么一点情感的寄托,得到了那么一点情感的慰藉。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