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早已被我们全面超越的父母,总会在不经意间向我们露两手
今年春节放假时,朋友发了一张照片,在满是晒祝福和美食美景的朋友圈中脱颖而出。
照片里是一个高1.6米的立式铁质花篮,一个中轴上,三个铁圈编成的花篮成不对称分布,左侧悬空挂着一个,右侧悬空挂着两个,乍一看让人觉得制作者不但深谙铁器制作之道,还通晓黄金比例等设计原理。当时第一感觉是,这一定是从网上新买的东西,想赶紧要来店家链接下单,结果评论上赫然写着“亲爹做的,来感受下老钢铁工人的实力”。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这艺术品竟是他爸爸亲手做的,好看,不卖。
假期结束后,我们几个回北京聚会,酒足饭饱后,又聊起了这个话题,朋友说:“以前只知道我爹是个有力量的钢铁工人,结果没想到他还有这么一手”那天气氛融洽,趁着酒劲,我让大家也说说自己平时没get到的那些父母特有的技能。
阿彬说:“我爸爸做饭特别好,我觉得他做的番茄牛腩,比咱今天吃的都要入味。”
老袁说:“这次回家和妈妈去了趟菜市场,发现她砍价的功夫真是一流,每当我觉得对话都要谈崩的时候,她总能柳暗花明,然后以自己最想要的价格拿走想要的菜,我是真做不到这样。”
阿策说:“我爸也是,我家里和亲戚家里的床和椅子都是他自己手作的,从挑木头到最后上漆全部一人操办,而且他写字还特别好,而我只会搜狗和五笔了。”
虽然大家说的这些事,有的复杂专业,有的简单平常,但最后大家都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和上一辈相比,在某些领域真的还差得很远。
和上一辈有差距,其实在离开他们的时候最有体会
16年春节前的某个周末,我在北京租住的房间里无所事事,因为临近春节,室友都已经提前调休或者请假回家了,我一个人刷着剧,突然一阵烧焦的烟味传来,正在我惊异哪里出问题的时候,屋子里需要电驱动的东西全部罢工,看一看表,下午3点。
这让我一下陷入了恐慌,要知道,我当时住在一个二环里的老小区,墙壁没保暖层,加上屋里的暖气又非常没诚意,所以电线一烧,我的电暖气和电热水壶都处于罢工状态,电线烧断前,我还能靠电暖气和被子勉强混的温饱线上,而现在我好像直接来到了王宝钏的寒窑。
因时值春节,所有网上能约的维修人员都回家了,左翻右翻后,我在楼道插的小广告里找到了一个退伍军人上门维修的电话,结果对方张口就要300块上门费,丝毫没有军民一家亲的做派。
无奈,我开始给在天津的老爸打电话,咨询他到底该用怎样的操作,老爸详细他地说了具体的方法,但在得知我是一个身边连一个试电笔都没有的三无人员时,他在电话那头说:“那我现在过去给你修吧”
3小时后,他老人家真的坐着城际来了,身后还背着一个工具包,足足十几斤重。到家后,我爸一边修着电线,一边给我说怎么处理这种情况,然后非常郑重地给我留了一个扳手,一个钳子,一个试电笔。
不多久,屋里重现了光明,老爸给我说的修理手法我没全记住,但灯亮起的时候,看他老人家真是帅炸。
那一天,我和朋友在电话里感叹:“我现在真是老崇拜我爸了,我是我爹铁粉”。
成年,不代表真的独立了
虽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所擅长的东西,但在基本的生活技能方面,我们和老一辈的人相比仍难以望其项背。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难道只差在岁月和经验的累积吗,可我爸到我这个年岁的时候,也早已经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生活上的多面手了啊。
有一天,我读了一本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书里的主人公欧维,是个退休的建筑工人,他会自己用木料盖房子,会修理汽车,所有生活上的问题他都能解决。欧维本是一个外冷内热又不擅与人亲近的人,但因为他的这些技能,阴差阳错的和每个他不想接触的人产生了间接关系,最终和社区里所有人打成了一片,happy ending。
我发现,这个书本里倔强的角色,跟父辈他们极其相似,甚至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在他们的时代,兄弟姐妹有很多,这意味着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谁都不会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偏爱,等到结婚的时候,更是意味着真正的独立,从今往后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靠自己。记得父母常常说:“我们这代人好面子。”但真相是生活将他们早早打磨成了一个个能独立应对风暴的个体,尤其是精神独立的个体。
而我们不同,作为独生子女,小时候很多该我们去学去做的事情,父母因为爱护我们帮我们做了,久而久之,就觉得理所当然,当父母再让我们去学的时候,竟还会产生一种抵触感。
所以,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倔强的老一辈第一反应都是自己解决,而我们第一反应是找别人帮我解决。
造成今天的局面,把话说狠一点,我们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受害者,虽然成年,但我们心态上并没有真的独立。
还记得一个相声段子吗,逗哏的说孩子从小就跟妈亲,整天说:“妈,我饿了,妈,我衣服呢?”跟爸就一句话“爸,我妈呢?”因为啥?因为孩子不独立,他太依赖母亲了。
学习任何技能都是不舒适的,学做父母一样
我曾经有一个非常乃伊夫的想法:“等我有孩子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的父母,给他好的教育,好的童年等等”但如今这个想法慢慢变成了带有恐惧成分的疑惑“如果我什么都不会,如何去教自己的孩子,不能言传身教,他以后会以我为荣吗?”于是,恐惧变成需求,需求变成动力,我开始有意识的去和父母学他们那些看似朴实的超级技能。
一天,我在厨房和我妈给老爹打下手,于是偷偷问老妈:“妈,我爸他是不是做饭特别有天赋啊?”
没想到母亲回复说:“快拉倒吧,啥天赋啊,他以前做饭也就那样,但你小时身体不好,你爸为了让你多吃饭,每天变着花样练炒菜,记得他私下还找了个厨子学了一阵做饭,那时为了给人家送礼,你爸把养了好几年的鸽子都卖了。”
听完母亲的话,只剩茫然。
曾经一个学研的朋友告诉我“任何技能的学习过程都是不舒适,甚至痛苦的。”现在想来确实如此,老一辈们所学的很多技能,其实都是为了学习如何做好父母,为了学做父母,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们付出了时间,甚至牺牲了本来的爱好。
为人父母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以走。
周末的时候,我总能在楼下公园里看到这样的组合,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老人抱着孩子,身边是手忙脚乱的年轻妈妈或者爸爸。
每当这个时候,总会觉得,真不是生了孩子,就能成为厉害的父母。
我们果真还有好多东西要学,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