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7点,去医院看一个住院的朋友,一个月前他因为摔伤骨折住院,还没到病房门口,就听到病房里传来呼呼呼声音,我们几个相视一笑,这家伙,肯定没什么事了,在死命吃呢。进去一看,哈哈,果然,半摇起来的病床上,一个穿病号服的球型上半身,二只手端着一个不锈钢小盆在呼呼地喝,脑袋都看不见,还吃着呢。。。仔细一看,好家伙,一个月不见,整个人就象套了一个游泳圈,被吹起来了,本来就不大的单眼皮眼睛,现在一笑就成了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一线天”了。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自打骨折住院垢,作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儿子,我朋友的父母亲对他的照顾可以想像了,老太太在家做好饭,老爷子趁热赶紧第一时间送来医院,每天的饭菜花样都不一样,不过有一个菜,每餐必有,大家猜是什么?
对,就是著名的骨头汤。
哎呀,我都说了让我妈不要餐餐做这个汤,可我妈说这是从祖上传下来的,而且骨科几乎所有的病人每天都会喝骨头汤,肯定错不了。
听到这里,我想起来,自记事以来,就听过那句“吃啥补啥”,后来又听说中医里面有“以形补形”的说法,所以我想,骨折后吃骨头汤应该是最好的食疗,这成了我们的生活常识。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常识一定是正确吗”
喝骨头汤真的能补钙吗?
其实这是一个饮食的误区,补钙应多选择喝牛奶,吃绿色蔬菜、豆腐和鱼虾等食品,同时要注意饮食平衡,多锻炼,多晒太阳,才能达到较好的补钙效果。不是说喝骨头汤就能补钙了。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喝骨头汤能够补钙?
大多数人都知道,钙在体内的存的形式主要以骨骼,牙齿的形式存在。人体中99%的钙质存在骨骼牙齿中,支持人体的运动和咀嚼能力。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用骨头熬汤,就能将骨头中含有的钙熬进汤中,通过喝汤就能够达到补钙的效果。
一般煲汤都是用水煲而不加任何的酸性调料,汤中不会形成钙沉淀,故汤中的钙含量实际上与水中钙含量接近,其数值并不高。除非将骨头一直熬成骨头渣,连渣一起摄入,但实际上,不会有谁熬汤一直将骨头熬成骨头渣,因此,普遍意义上的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只有牛奶的几十分之一。
因此,喝骨头汤能补钙是一个认识误区。
2)
可见,常识往往不一定是正确的,这在萧亮所著的《应变思维:看穿情势的本质和隐藏的力量》一书的第二章“四大应变思维模式”属于第一个模式“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人们从接受教育开始,从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硕士和博士,很多人拿到了几乎全部学历,学习到了渊博的知识,这时他觉得自己拥有的技能和判断力已足够应付绝大部分问题了。这听起来是对的,但你有没有想过:
-自己获取的知识和常识依据有多少是模棱两可或被加工过的?
-你的思维有没有跟随众人进入一种被设计好的模式?
-你的判断力有没有受到专家和人云亦云的大众舆论的影响?
如果你倚仗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就习惯性的进入了一个逻辑陷阱中,你会想当然地认为“大家知道并且都认同”的一定是对的,不同试图站在相反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也不再反射推理和查找问题的另一面,甚至忘记了问一句“为什么”。
3)
很多常识虽然广受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就是正确的,越是人们都在遵守的规则,你越要保持警惕,因为它可能让你“泯然众人”。
人云亦云,随大流,是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第一层次的思维”~固执守旧的大众思维,看待问题肤浅而简单:从现象看到现象,从行为衍生行为,僵硬教条缺乏变化。当人的思维处于第二层次时,情况就发生了部分或者完全的变化。因为这时他会考虑许多复杂、深层的东西。
同样面对一件事情,优秀的人物与大众看到的可能截然不同。在这些不同中,我们只要简单罗列一下思考与行动的关键要素,就会体会到两者的差距。
~未来很重要,但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有哪些?
~我的判断有几成胜算?
~我的预期是什么?
~我的预期与别人(大众)预期的差别是什么?
~如果我是错误的,将发生什么变化,对我有多大影响?
4)
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和锻炼一个的应变思维?
股市!
我有一位张姓好友,资深炒股者,经历了以下中国股票的五次股灾(1996年12月16日、2001年7月~2005年、2007年5月30日、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28日、2015年6月至今),中间有一段他居然去学心理学,现在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工作之余,除了炒股,经常给大家作心理咨询。
A股历史上的五次股灾
第1季:大盘“跌停”
1996年上证综指从1月19日的512点最高涨至12月19日的1258点,不到一年的时间,累计涨幅为140%。而深成指的涨幅更是超过300%。10月起,管理层为了抑制股市的快速上涨,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但行情依然节节攀升。
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中给股市定性为“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这一天恰逢周一。当天,沪指跳空低开105点,最终收于1000点,重挫9.91%,深成指下跌10.08%,当天两市绝大多数股票跌停。次日,沪指再度暴跌9.44%,深成指跌幅达9.99%。
短短的9个交易日内,沪指便从当年的最高点跌至855点,最大跌幅30%。
第2季:五年熊市
2001年7月30日,又是一次“黑色星期一”,这场股灾与国有股减持有关。2001年6月中旬,财政部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股指出现见顶迹象。在7月24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开始下跌。直到7月30日,沪深两市创下两年内最大跌幅,上证综指下跌5.27%,深成指下跌5.21%。
2001年上半年,沪指创下当年6月份的历史新高2245点。与此同时,市场掀起一场“中国股市市盈率是否太高”的大讨论。
当时,为了充实社保资金,国有股开始减持,进一步引发了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再加上国内经济增速下滑、银广夏造假事件等原因,最终引发了A股在当年7月底出现崩溃式下跌,导致一场长达5年的熊市,期间再也没有见到2245点,直到2005年998点历史大底后才重回上方。
第3季:重挫千点
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宣布上调印花税,从1‰提到3‰。当日,沪指开盘跳空低开近5个点,收盘下跌6.5%。短短一周内,沪指重挫近千点,从4300点一路狂跌至3400点,大部分股票连续遭遇多个跌停,众多投资者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历史上称为“5·30事件”。
第4季
经过“5·30”大跌之后,沪指于2007年10月16日到达史上最高点6124点,更多是蓝筹股带动的指数型行情,众多中小盘股其后盘整甚至下跌,大部分投资者“赚指数不赚钱”,2008年10月28日A股跌至低点1664点,下跌4460点,跌幅达70%,也就是说,如果2007年10月16日你市值100万的股票,如果不去交易,那么一年之后市值变为30万了。
第5季
2015年注定是中国股市难忘的一年。从牛市起步到疯牛的形成,再到股市暴跌导致个股流动性丧失。
股市暴跌之前,中国经济实际上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股市的牛市特征极为鲜明。很多经济学家对此有着各种版本的解释,且这些解释也都在论证宏观经济下行与股市上行这对矛盾的合理性。可是,即使种种解释都非常有道理,也不能不顾这样一个事实:市场过快上涨,会透支未来的盈利预期。很快A股便遭遇暴跌,6月19日,上证综指重挫6.42%,创业板指数下跌5.41%,两市近千只个股跌停。从6月15日到8月26日,沪指累计跌幅高达45%。
下跌以多米诺骨牌式的反应上演:先是机构主动降杠杆,随后前期大涨的个股开始暴跌,导致高比例配资账户开始爆仓,配资平台为自保开始强制平仓,使得更多的股票暴跌,最后甚至连非配资账户也开始抛售股票。
他说过一段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话:
没有在2015年炒过A股的人,都不足以谈人生!在这个刺刀见红的股市杀场,应变思维和应变能力将是决定你生存的唯一利器,凡人云亦云、随大流的投资客,早晚都将成为别人的战利品。
在一个中短期内零和、少数人赚多数人的交易市场里,要想盈利,一定是在大多数人预估不到、把握不了的极端行情你做了合理的应对。要想盈利,就必须把各种极端情况都纳入常规考虑并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这样一来才有可能成为市场中稳定盈利的少数派。
5)
苹果的成功,让无数创业者想模仿。在《应变思维》一书中是这样发出忠告的:
你想学乔布斯吗?没有一个异想天开的梦想,你就只能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永远做不出“不可思议的成就”。乔布斯的思维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结合自身创造出来的。你要有一种创造的感觉~创造梦想;创造目标;创造团队;创造成功。用创造性的思维分析这个世界,你一字不苟能找出突出重围的机会。
应变,才是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