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六,淼为了玩具,推开弟弟,结果两人大哭;上周六,某小男孩为了玩具,推开正专注玩耍的淼。淼气急败坏,要同对方PK,直至被强行拖开......
在心爱的玩具前,一旦有了“入侵者”,似乎一向“本份”的孩子都不淡定了。你是否思考过,遇到孩子争抢玩具,甚至互推打人,父母该怎么办?
当孩子推了别人,你只是轻描淡写:“以后不许这样!”还是会引导孩子有所行动真诚道歉?
当孩子被人推开,你是否会下意识教孩子:“我们宝宝以后不同那人玩了!”还是会引导孩子理解他人并表达自己需求?
蒙台利梭说,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庆幸的是,现代父母可以科学育儿。得到Dr.魏的脑科学育儿专栏告诉了我们方法。
一.孩子是何物种?
孩子的大脑尚处于发育中。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分叫杏仁体,它发育早。所以人类很小会就发脾气,使性子,歇斯底里。而负责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的部分叫前额叶,发育十分迟缓,要到20多岁才能成熟,也就是说人到了20岁左右才能熟练运用理性。
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大人“深思熟虑”,三思后行。他们行为容易冲动。
同时,3周-5周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一着急说不清楚就只能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常用发脾气来面对似乎无解的问题。
二.家长怎么做?安抚杏仁体,充当前额叶。
懂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知道孩子的特点,当发生抢玩具时,父母可以用“两个步骤-安抚杏仁体,充当前额叶”指导自己行为。
步骤执行过程中,家长应该多问问题分享自己所观察的,引导孩子行为,而非质问强迫孩子。
步骤一.安抚杏仁体,认同情绪
当孩子争抢玩具甚至动手脚时,家长需要第一时间拉开孩子,并带离“案发现场”。孩子情绪爆发时,杏仁体异常活跃,根本听不进去道理。当务之急就是先安抚情绪。
通过问题和聆听,表示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
“刚刚你在玩小汽车时,那个哥哥过来抢你的,你非常生气,是吗?”
当你倾听孩子的“控诉”或者帮助描述出孩子的感觉时,孩子会感谢被理解并开始平静下来。
孩子缺乏人生经验,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区分什么是委屈,生气,伤心。大人需要教孩子识别情绪,就像教他们认字一样。可以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明确告诉孩子,你正在体会的情绪叫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生气的感受。
比如我常跟淼说,“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小嘴鼓鼓的,鼻孔还不时地出气,脑袋里的怒怒是不是在喷火呢?”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正在生气,他们就更可能会说:“我很生气!”而不是挥动小拳头诉诸暴力。
步骤二.充当前额叶,引导孩子合理表达情绪
为孩子的行为划界限。对幼儿来说,解决问题从区分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开始的。如果孩子的行为方式伤害到别人或者自己,父母必须叫停这种行为方式,让孩子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行为表达情绪。要让孩子明白,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行为。孩子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必须合适,非暴力。
用问题引导孩子理解他人。
“那个孩子推你,他也想玩小汽车,对吗?只是他推人是不对的,要改正。”
“上次有个哥哥让你荡秋千,你笑了,你是不是高兴?如果你想玩秋千,那个弟弟还不给你玩,你等了很久,你是不是很失落,有点儿生气?如果他想玩你的玩具,你不给他玩,他是什么心情呢?”如果孩子回答,“他很失落”。你可以继续问题引导:“那该怎么办呢?”不要替孩子做主,让孩子自己决定。
用问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
“你们都想玩小汽车,有什么办法呢?你可以用其他玩具跟他交换,或者轮流玩,每个人玩5分钟,妈妈帮助你们计时。还有什么办法呢?”
淼曾经问我:“如果对方一直玩,不给我玩怎么办?”
我照实回答:“有时候对方愿意给你玩,你会很开心;有时候你需要等待,要有耐心;有时候他不愿意给你玩,你会有点伤心。但是,如果你有方法把他变成朋友,朋友是分分享玩具的!”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你发出请求就有回应,让孩子不能一直活在童话世界中。
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对在先,当孩子平静下来,要跟对方道歉,让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任。当淼推开别人,我持续数十分钟要求淼道歉。最终淼鼓起勇气跟那名小女孩说对不起。可是小女孩并没有回馈没关系,淼伤心走开了。我想对淼说,请说对不起,虽然那并不一定换来没关系。
三.功夫在平常
1.培养和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孩子抢玩具,就是在表达“这是我的!”也就是,他们认为自己拥有对物品的所有权。
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比如他的玩具,他有权决定是否要给他人玩,大人不能一味要求他分享;生活中可以多用“我的,你的”,强化孩子的物权意识。要让孩子明白,公共场所的玩具是公共的,只能玩,不能拥有,也不可以带回家。玩的孩子需要遵守“先到先得”的原则。
知道孩子什么情况下会认为“这是我的”,也更能帮助孩子解决玩具之争。
2.警惕成长环境中鼓励孩子的“暴力”倾向
孩子打了长辈,父母不当回事,孩子会错误以为可以用“打”来获得关注;或者父母以牙还牙揍了孩子,孩子会模仿大人,等你老了就会揍你。
家长应该多教孩子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提出自己需求,而不是教孩子打回去。
四.
用嘴巴说,不能直接动手;
如果态度友好,成功机会更大;
可以跟对方谈判,家长可以亲自示范;
......非暴力沟通方式千千万,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孩子不能一味让,也不能打回去。处理孩子玩具之争,面对孩子打人问题,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大脑发展规律,安抚杏仁体,充当前额叶,用问问题引导孩子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