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老张找我喝酒,我与他是在十几年前的医生交流会认识的。当时他还是一名口腔主治医生,现在,他是这个区最大的口腔诊所老板。
为什么要跳出来自己干?这个问题我也问了他好几次。
他说,政策红利和互联网氛围诱惑太大,不小心上钩了。是呀,这一上钩,可就是整整十年的光阴。这十年里,他不知道“重生”、“泯灭”了多少次。
离开医院那会,他攥着手里不到50万的人民币, 撺掇了另外两个朋友,一头扎进医生连锁问诊的阵营里。这其实有点像现在的“企鹅医生”模式,只不过在当时,数据完全来自人工采集,线下大于线上。所谓的连锁,也就是找几个大医院医生去自己开设的诊所坐诊。时间医生定,患者老张负责引流进门。
由于人工采集的滞后,以及坐诊医生的出诊矛盾,就诊质量出现问题,患者也从原来的一个诊所日进两百不足四十,最后到无米下锅。投进去的钱也打了水漂。
后来,老张有陆陆续续参与投资了几家民营医院,有妇产科、骨科等。当时疗资源近乎半数都掌握在东庄人手,医院管理家族化严重,部分升级失败,惨遭淘汰。加之“莆田系医院事件”爆发,老张算是赔钱吆喝。
再接着,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快要还清债务了。也是他与一个湖北医生联盟开这个区最大的口腔诊所的时候。难道又要重蹈覆辙?
这次,老张卷土重来了。他带回了在医院医者为民的那颗心,带回了出走医院创业为医的那颗心,也带回了挫折困败后勇敢为医的那颗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老张他终于搭上了互联网医疗的车。而这辆车,烧的是医疗大数据的油。都说大数据要靠三把火才能燃烧。第一是足够多的数据,第二是足够快的计算能力,第三是足够厉害的算法才能让产业发展起来。这三点,老张领悟的很到位。所以,直到去年,我去他办公室喝茶的时候,他脸上都透着对诊所未来几十年的希望之光。
但是,前两天,我最近一次见到老张的时候。他的脸上写满了疲倦,眼神也只是微光。他告诉我,诊所应该过不了这个冬天了。
我们促膝长谈,他一直低头喝酒,酒量很不像他。其实,雾里看花不如旁观者清。正常红利和互联网医疗大氛围烘托出来了一个假象。你会在市场上看到,无论什么医疗,都要给自己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如互联网+医疗、医疗+AI、精准医疗等。以为抓住受众就行了吗?以为流量为王就行了吗?在现有的医疗上套上互联网的加湿器,看似提升了生产力,其实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反而是体现出了互联网的瓶颈。
医疗与互联网的关系不是相互直接促进的,是反向生长的。医疗需要时间和人才、观念和政策的协同效应来发展。医疗大数据是要权威的大数据,不是网络“野鸡”数据,医疗是在救人,数据造假是在杀人。
举个例子。现在的互联网医生挂号看病平台,最大问题不是互联网,也不是技术达不到,也不是交互逻辑问题,也不是人不够多,也不是没钱,也不是没医生,那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服务和看病的质量。这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的最大瓶颈。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平台上有10万医生,上面有评分系统和留言,但是患者只能通过感觉和虚假“评分”来确定要选择哪位医生,其实这对看病的医生是很难形成口碑的。这个“服务”本质的问题,压根不需要行业的重新制定。
但是现在,市场大多数互联网医疗都只注重于自己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忽略了事物的根本,说起来漂亮,但是定起规矩就难了,最终发现的还是商业模式问题,何况还会有部分项目出现医疗数据和业绩粉刷和夸大,造假。所以,跑了几年后,项目成功的概率就很低了,因为找不到根本原因。
老张的这个冬天,注定是难熬的。从口腔医生,到合伙人,到医院股东,再到诊所老板,身份的转变,老张“变革”的心还在。诊所之死,不仅仅是一个老张与他的诊所的创业史,而是整个产业端的警告。这杯酒,敬给老张,和不知回头即将死去的诊所与诊所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