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欠下的 孩子终生找补
日本演员高仓健曾在一篇忆母亲的文章里说,他有一位固执,严厉,吝啬于夸奖的妈妈,也恰是因为这一点,成为了他的执。
他拍戏那么地吃苦,别人都说他敬业,其实他只是为了得到母亲的一句夸奖,他为母亲买海景房,在装修细节上特别考究用心,仍旧是为获得母亲的一句赞赏,但是母亲没有,直到母亲去世后,高仓健还耿耿于怀,他说“我一定要找到一位能代替您夸奖我的人。”
真是看的人心里发酸,一个母亲欠孩子的,往往会成为孩子的我执,甚至会是他一生都努力去找补,却始终不得满足的东西。
亦舒的小说《圆舞》,女主,被父母先后抛弃,有人问她最喜欢什么,她的回答是“母亲喜欢我。”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足以让人深深地哀伤下来。一个孩子她做了有钱人的义女,有大别墅住,有佣人照顾起居,有司机开车接送,上贵族学校,出国留学……这些幸运和富有,都不能弥补她内心的匮乏,她最想要的依然是妈妈的接纳与爱。
在得到父母的接纳这件事上,我们真的是特别地执着。
为人父母者,常有着盲目的自信,“我很爱我的孩子!”其实爱不爱,有多爱,难道不应以以孩子的感受为准?你再爱,孩子感觉不到,不也是失败?即便这爱之间存在着误会,父母也有尽可能避免误会,化解误会的责任。
对父母的渴望 死心不改
我们的执着何止在于父母的接纳与爱,常常在对父母的渴望上,我们也是特别地执着。
我其实很希望我的妈妈是那种到女儿家张罗着做各种好吃的妈妈,理智知道必须接受现实,但每一次妈妈来住,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隐隐地期待,然后失望,下一次她再来,又是隐隐地期待,失望。就这样一次次地,此心难改。
有个朋友,都二十啷当的人了,居然有时还在幻想自己是领养的,亲生父母可能是怎样怎样好,其实她只是无法接受家里时起的硝烟,以及怨怨相对的父母。
有一位妈妈讲,妈妈群里的妈妈们简直十八般武艺傍身,让孩子在幼儿园很有面儿,当女儿说:“某某妈妈会做动物造型的饼干,你会不会?”时她愧疚,准备也去学一下,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做女儿眼中那种很厉害的妈妈,因为她觉得应该让女儿接受真实的妈妈。
的确,接受我们有一个怎样怎样的妈妈,那是身为孩子的我们自己的功课。妈妈要做快乐的舒适的自己,她没有必要为了我们去做一些并不擅长甚至讨厌的事来符合我们的理想,正如父母也该尊重我们做自己一样。如果愿意为对方去改变,那固然是因为爱,如果没有,那也是应当。
父母子女一场 是一种双向接纳
父母子女一场,何尝不是一种双向接纳。父母不拿孝顺的道德大旗压我们,我们也不打着爱的名义要求父母满足我们的自私。
当然,为人父母要正视孩子的合理需求。当一个孩子需要父母多些鼓励,少些控制,多点陪伴,少点盯手机……当然需要去满足,因为这样的要求或者希望,已经在表达我们的失职。
作者
谢小白,以前在媒体写情感专栏,现在做家庭主妇。柴米油盐和育儿外,流连读书写字和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