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情绪,后事情
现在回想这件事情感到非常的后悔,自己当时的处理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根本没有解决任何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在讲解一套试卷,其中有一道题是初中的典型题型,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我特意在黑板上写了解题的步骤。讲完之后,我让学生按照刚才所讲在草稿本上重新写一遍过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按照要求重新做一遍。转到小安的旁边的时候,发现她在做另一本资料,并没有重新做这道题。我问,“为什么没有重新做?”“我早已学会这道题。”她说。“那你现在在草稿本上重新写一遍,我看一看究竟会不会?”我说。小安重新写的时候,发现根本不知道从何处写?不断的抬头在黑板上看着刚才讲过的地方,而且写的过程根本是错误的。这是一道选择题,她的答案是对的,可是,她并不会做这道题。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心中生出也一股怒气,说话的声音不是很好听。我告诉她说,“上课时,需要认真的听。老师讲的时候你不听,等到你做的时候又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样的听课方式会让你学习大打折扣。”而且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了小安的这种行为。受到批评的小安剩下的整节课都是低着头,一副气鼓鼓的样子,显得非常的颓废。从小安的眼神中能够看到她感到的委屈和不服气。看到小安的这种样子,让我更加的生气。我认为,老师指出你的问题是为你好,你却给老师耍小脾气,这样的学生谁愿意教呢?课后,我又对小安的行为批评了她。
现在想想,这件事的处理是有问题,把情绪和事情混在一起,根本没有处理事情,而是发泄了情绪。当看到小安不会却没有认真做,而是做其他的资料。我当时的情绪是愤怒的。当看到批评之后,小安并没有如想象的“感恩戴德”的装作很认真的样子,感觉到教师的权威被顶撞。这个时候的情绪除了愤怒之外,还有失望,遗憾等等。这个时候情绪非常的复杂。而这个时候根本没有顾忌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关注在自己的情绪。学生这个时候的情绪又开始的愉悦的心情变成沮丧,到后来的委屈和生气。小安受到批评之后,内心肯定是不好受的,老师又没有听她的解释,只是按照老师的想法定性孩子的做法。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席卷了孩子。瞬间,她的心情应该坠入了低谷。再加之老师的点名批评,小安的耳朵听到的不是老师的“关心和爱”,相反接收到的就是老师的故意羞辱和虚伪的感觉。这个时候,师生二者的情绪都是出于极端的不稳定状态。稍微的碰撞都会出现想不到的后果。忽视情绪和感受,让“爱”学生变成了“伤害”学生。
其实,如果作为老师,站在小安的角度上想一想。老师已经发现了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希望老师能够善意的提醒,看到步骤不会,可以稍微讲解,或者让问其他的的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指责。受到老师点名批评之后,内心非常的不好受。不是对老师有什么意见,而是内心真的不好受,这种不好受有老师的批评,有对自己的自责,有对于题目不会做的一种担心……内心不好受,不愿意听老师讲课,也不愿意看到老师的眼神。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做的并没有想得那么严重。如果有下次,我只是善意的提醒一下,然后课后找合适的时间在和她聊一聊上课应该怎么听课?也许孩子更能够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