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对我而言,是一本奇书。
这本由明人许仲琳创作的神魔小说,讲述的是纣王无道,周武王顺应天命,在姜子牙的辅助下,完成伐纣大业,夺得天下,分封列国的故事。
奇在哪里?有很多地方啦。
比如说,周文王和周武王对天下都没有兴趣。文王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武王说:“不欲以臣伐君。”可这样的人,偏偏是天命所归。老实说,若不是姜子牙身负重任,鞠躬尽瘁,苦口婆心,西东周八百年的历史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
在作者笔下,周武王姬发成了史上最好命的皇帝:有一个深受民众爱戴、又得各方诸侯称颂的父亲;身在长幼有序的年代,兄长为孝心送命,后面九十八个弟弟为他出生入死;身边有一批忠臣扶助;最重要的是,拜了一个相父姜子牙,他什么都不用做,就成了周天子。周武王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也不能说他没有遇到过难题,但他最大的困境不过是在“红沙阵”内被困百日,有惊无险,安然度过。
当年周武王因见纣王穷兵黩武民怨四气当机立断联合部族亲征的英明神武,到了这里只是祖荫与天命,也挺无奈的。
又比如说,人穷志不短的姜子牙直到七十岁还在刻苦钻研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安邦之道,又力排众议身先士卒助周武王伐纣,他的这番作为,在这里不过是遇上芥豆之事,即上昆仑山寻求帮助,从未试过自己解决问题。每次打不过,便挂上免战牌,郁郁不乐,然后等待救兵,转败为胜。虽然历了“七死三灾”的劫,却是毫发无损,最后功成身退。
在这里,商周之战,从头到尾,不过是阐教与截教的道行之争,起因追根究底只是“神仙犯戒,元始封神” 。
话说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闭宫止讲。适逢“成汤合灭,周室当兴”,于是派了弟子姜子牙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
看看,封神为主,扶助为辅。
阐教与截教同出一源,紫霄宫鸿钧道人有三个徒弟:老子、元始、通天。元始天尊掌管阐教,通天执掌截教。自命正义的阐教一早摆明立场要助西周成大业,也早与截教达成共识,本来应该水到渠成,可惜,凡事总有意外。
天命早注定,不过截教那边的弟子不忿阐教多年来的自命非凡,事事压在自教头上,想出一口乌气已久,于是置宫训“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台上有名人”不顾,趁着商周大战前来掺一脚,前赴后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为逆天,面子攸关。
截教的弟子为何此刻才来出演争气的戏码?一来商朝弟子多属截教,同门之情深厚;二来阐教掌教元始天尊门下弟子、姜子牙的师弟申公豹在旁煽风点火功不可没。
其实,阐教与截教势均力敌,若不是西方教派也来凑热闹,鹿死谁手还真难说。阐教与西方教叹息截教门下弟子龙蛇混杂,可惜他们丈八灯台,看得见别人,看不见自己。
阐教的哪吒乱伤人命,截教的石矶前去找太乙真人说理,结果连自己的性命也搭上去了;十绝阵中,道行高深的仙圣们不绝而来,可是他们并不急着出马,而是随随便便就推了一个人出去送死,无名小辈们不过是打了个照面,就一缕忠魂飘往封神台。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如何也要凑够三百六十五名之数,封神比较重要嘛。
这一切自然都归天命,他们是不会有错的。天命原是阐教说了算,不然,封神的也不会是阐教了,而且,同出一源的截教,在阐教嘴里,不过是“邪魔外道”,借着机会,将铲除异己说成是替天行道,如此清新脱俗的说法原来自古就有了的。
所以,截教教主到头来也坐不住了,虽然有弟子吹耳边风的缘故,归根到底,也还是对方欺人太甚,他奋力反击,当然,以卵击石,下场惨淡。万仙阵中,截教弟子没有封神的,就被收了做阐教教化物,通天教主身边只有二三百散仙,切己弟子一个也无,孤单又可怜,还要被老师鸿钧道人骂个狗血淋头,将所有的罪过都放在他身上,一句也没得反抗。谁让他帮亲不帮理来着?
不光截教黯然退场,殷商投诚过来的,苏护、黄飞虎等人,一个接一个送了性命,无人生还。而周营主要人物颗粒无损,从开始,笑到了最后。
许仲琳生活在晚明,当其时党争纷纷,朝堂混乱,东林党失势后,读书人的地位岌岌可危,或许他是想借着这种美好的愿望,慰藉自己苦闷的心灵,笔下逞强来个快意恩仇。
也许因为如此,他对待历史并不严肃,虽然有些事历史确实不可考究,只是他也不打算去考究。
截教与阐教打得天昏地暗,看得人着实眼花缭乱,最后,好人坏人一起封神,故事结束。
或许,来来去去,许先生只想说明一个道理:桀王无道,造就成汤;纣王无道,全下归周。怎样得来的,就怎样失去,天道轮回。
看完《封神演义》,只想站在对立面,为截教呐喊助威,作者的一番苦心全然不能领悟。
而且,领悟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失机会,后果堪虞。不信?请参照截教。有一万个机会铲除敌人,偏偏喜欢讲道义,人家一挂免战牌就恪守本分,也由得人家一窝蜂人打自己人一个,总之,乌合之众全然没有乌合之众的样子。
还有一件事不吐不快,姜子牙的前妻马氏,不过是想在残年得到一些好日子,因此离开姜子牙,但后来,她对姜子牙的风光耿耿于怀,觉得面上无光,一死了之,结果还被封了做扫帚星。
唉,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