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鸡与鸡的观念何者先有?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人的灵魂是否不朽?。。。在《苏菲的世界》中哲学家们终其一生都想把这类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而苏格拉底更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是就像我们不理解运动员们为什么不惜损伤身体为代价来获得那一秒的超越,登山者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也根本无法明白哲学家们研究这些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同时让我们更加迷惑的是,既然到头来终究须把眼儿闭,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一生的劳苦奔忙到底有何意义呢?
(一)
其实,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哲学家们如是说。
哲学家们认为最具颠覆性的人就是提出问题的人。因为这些人还没有觉得这个世界理所当然,他们还在真正的思考。虽然他们的问题跟很多哲学问题一样,可能很久都得不到解答,但是从他们提出问题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会下意识的不停的寻找答案,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他们会收获很多东西,而这些可能比答案更为重要。
就拿写作这件事来说吧。一个内心没有任何问题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的。史铁生曾说过“你必于写作之先就看见了一团混沌,你必于写作之中追寻那一团混沌”。他认为这团混沌就是写作的动力和灵魂之所在,而我们作品的品味正在于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这团混沌。
但,混沌是什么呢?
混沌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对自己存在本身所抱有的疑惑,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写作不过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彻底看清这些混沌,回答内心的问题,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而在这个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到底有没有收获?我相信每个写作的人都一清二楚。
(二)
当然,这个世界上,既然有人选择借助写作来接近内心的混沌,那么就有人选择通过运动、登山、研究哲学等方式来消除灵魂的迷茫。而这些选择本身就又是一种意义。
哲学家萨特说“不能以必须上班,必须符合别人对我们的期望等理由,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因为一旦我们逃避为自己做选择,我们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份子,成为一个没有自己个性的人。
譬如说现在简书中热点度非常高的文章都是以“人生必读的书单”、“做好xxx的方法”、“如何通过xxx赚钱”等吸人眼球、取悦读者的干货为主,很多作者都受其影响,并且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不惜改变甚至抛弃了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和内容。而与此同时,读者却慢慢厌倦了这些东西。以至于很多作者都在疑惑“为什么我的文章上了首页,还是依然没有什么点击率,以前只要上首页就有好几千的点击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介绍的写作心态,他说“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珑,四方讨巧,我们必须拥有自己明确的姿态和哲学”。他的意思是只有你把“自己”的旗帜高高举起,你才能遇到真正喜欢你的文章的忠实的读者。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为“自己”做选择,那么就不要再抱怨读者没有选择你了。
(三)
而除了提出问题,为自己做出选择以外,为哲学而死的苏格拉底还给我们阐释了另一种意义——作为一只牛蝇。
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即使会被人讨厌,即使会因此丧命。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无法像苏格拉底一样用生命来换取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别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
前几天,在简书的一个读书群里遇到一个女孩,她是一个无偿献血志愿者,她鼓励大家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去献血。很多人表示有心去献血,但是害怕血液感染、暴力抽血等等问题。她热心的为大家科普,一一排除大家的疑虑。我不知道其他人听完有什么想法,但是我真的被她专业的解释和满腔的真诚打动,准备鼓起勇气去献一次血,并预备给家人普及献血的常识。
所以,你看看,一传十,十传百,牛蝇的力量,又怎可小觑?
最后,我想套用哲学家康德“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的逻辑来结束这个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生命的意义在远方,亦在我们的手里、心里。它不是别人给予的,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选择,用手去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