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爱吃雪糕,雪糕是分档次的。
最便宜的就是冰棍儿,吃过五分钱的,一毛钱的、两毛钱的。有白色,还有橘色的为多。还有一种特别的冰棍叫双棒,就是左右各一个雪糕棍,吃的时候可以两边硬掰开,变成两个。无论是自己吃还是和家人一起,我都要把这双棒儿掰开,也有失手掰完大小不一的情况,但乐此不疲。
再高档点的就是三毛到五毛之间的本地雪糕。县城里第一个雪糕厂是妈妈单位邮局的三产,那会儿都兴企业办厂,邮局开了雪糕厂,我还专门去冷库里参观过,觉得很是开眼界。
雪糕厂第一个爆款叫冷狗,就是一个长条奶油雪糕里面加了些葡萄干,但是比现在的雪糕硬了很多。大人小孩们也在一起奇怪为啥雪糕叫冷狗,明明是给人吃的啊,然后内部消息传来说外国有一种东西叫热狗,大城市里专门聘来的雪糕师给雪糕起的名叫冷狗,我们都用脑壳想着热狗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是热的雪糕?还是热的狗肉?
第二个爆款叫顺美可乐,是可乐色的奶油雪糕,那会儿可乐也刚刚兴起,于是全城各个雪糕厂都出了自己家的招牌可乐
。最长寿的一款雪糕叫北冰洋,是一家叫北冰洋的雪糕厂出品的一个奶油雪糕,三毛钱,比之前的冷狗那些雪糕柔软,易化,奶味足。这家雪糕厂在本地其他雪糕厂都落寞关门的时候一直生存。
雪糕是随着冰箱的普及兴起的,之前吃雪糕只能在骑车子的卖冰棍老头或者门口小卖部买。有了冰箱,家家都可以存雪糕。批发雪糕就成了一个挺重要的事,去雪糕厂批发与零售是有差价的,而且买多还有额外赠送,买五送一之类的,生活刚刚变好的人们对价格还是敏感的。我还记得三年级我刚学会骑车子,我和爸爸一人一个自行车,一起从南向北穿过小城城区,专门去批发雪糕。雪糕厂有个小窗口,我要着每样几串,常吃的要一些,新品也得尝一尝,每个雪糕厂不停的推陈出新,吸引着人们的口味。回来再把家里冰箱很不大的冷冻室堆满的时候都是很开心的。吃上半个月,下次再去买。
现在想起那穿过大半个县城批发雪糕,真的很感慨从前慢,也觉得买雪糕也要是满满的仪式感的回忆。
大约到了96、97年,我小学生活的末期。小城里的雪糕厂就都渐势微,取而代之的沈阳雪糕。沈阳雪糕的一般都一块钱,比我们之前吃的雪糕都软糯,香甜,不费牙不说,还入口即化了。雪糕还上了沈阳电视台做广告,现在我还能想起来的德式恐龙蛋、小红帽。口味也丰富起来,玉米味、紫薯味、绿豆味、果酱味、白巧克力脆皮的、黑巧克力脆皮的,各种果味夹心的。比起现在不太让孩子们吃雪糕,怕伤脾胃,那会儿的家长们还不太认识到这个问题,牛奶还没普及到县城,我小朋友的妈妈说雪糕里都是牛奶,对身体好,我妈也不拦着我吃雪糕,大概也这么认为的。我们不再去雪糕厂买雪糕了,我们去专卖沈阳雪糕的批发部。里面好几台大冰柜。再后来出了一个比沈阳雪糕还贵的雪糕,叫伊利苦咖啡,是的没喝过伊利牛奶的时候,伊利在我们印象中是做雪糕的。在中央台电影频道打广告,广告语是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巧克力脆皮里是咖啡味的雪糕,里面有来自大草原的牛奶。伊利苦咖啡简直太好吃了,除了比沈阳雪糕还贵,要一块五,别的缺点一点没有!
再后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买雪糕就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了。先是不需要传过城区去批发雪糕了,之后冰箱大了,冷藏室里却不需要囤雪糕了,在往后也不记得哪个雪糕是哪个雪糕厂的,也不记得价格了,到了现在连哪个雪糕好吃也不知道了。但是想起童年的雪糕还是童年的味道,它们一并留在童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