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公主读书,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巩固课堂上的知识,总是想着给她多点输入。对孩子来说,走入现代的教育体系里,就要先适应很多的约定俗成与游戏规则,只有靠输入以至熟能生巧,不讲究规则,只能在圈子外游荡。这些输入当中,首当其冲是文字。
那输入什么样的文字呢?深究下去确是有些焦虑。我们都知道在白话文之前,中国的书写与口语是两套系统的,互相不通。白话文之后,书写与口语慢慢融合,形成了今天汉语的文字表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传播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两三千年,白话文只发展了刚刚一两百年,从发展时间来看,现代汉语还是极年轻的,本来我们有两千多年的书写史,而且这些文字可以被几千年后的今天任何一个受过基本教育的人读懂,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宝藏,但现代汉语,却极少从这个宝藏中吸收营养,加之网络语言的泛滥,表情包的大量使用,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正在变得越来越匮乏,比如现在正在抓耳挠腮的我。甚至我们很多专业的作家,更多的功夫是花在题材和情节的编排中,而没有重视文字本身。
文字要满足沟通交流,要简洁达意,没有问题,甚至用表情传达心情都没有问题,但我们的文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审美的需要,买一个包包都不仅要实用,还要好看,何况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所以给孩子输入什么样的文字,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审美有个特点,当习惯了美的雅的东西之后,审美的趣味很难改变,就很难接受那些俗与丑的东西。所以,一切都要从早开始。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在中学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定型,之后读再多的书,接触再多的文字,都只是扩展个人的知识面,对文字的改变与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时候缺乏积累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再一个就是接触的文字才过苍白范式没有余味,没有足够的内涵和审美高度供后期咀嚼反刍和攀登,所以小学与初中时的语言输入非常关键,过了那段时间,对文字的敏感度就下来了,后期很难再补上。所以读什么,问题就来了。
读古诗,古文,当然必不可少,这些材料对一个两三千年书史的国家来说,汗牛充栋了。但这些并不足够,现代汉语的输入,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但头疼就头疼在这部分,好的书并不太多。前段时间北岛和李陀编了一本《给孩子的散文》,即使以北岛的功力和审美,挑出来的文字仍然不能使我满意。至少我认为书里选的大多数作品并不适合小学生。我们先引导给孩子的,不应该上来就是如何用文字表达那些道理,如何文以载道。而是先让他们看到中国文字之美,表达之美,让孩子们知道,中国文字下的湘西山水那粗砾原始的美,中国文字下的北京城南在一个孩子眼里是怎样一个世界,中国文字下的一曲弹奏如何美的不可方物……这才是文字的大境界,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文字也像一幅画,一个雕塑一样,值得玩味,简与烦,轻与重,韵律与节奏……都是因时因地,极讲究的事情。相比之下,那些文以载道东西,都是末节,随手即得的事情。
焦虑就是对过去的耿耿于怀,对未来的惴惴不安,这几乎是教育的同义词了。
所以,就写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