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4轻松成为效率达人15-笑来老师的高效技巧6-不写就出局第十六篇
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全部兼顾,有人却累的半死仍顾此失彼。原因之一就是做事效率差别太大。
我愿意和你一起,通过学习大部分人没有掌握的技巧方法,早日成为效率达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实现远大目标!
如果你有效率难题可以留言,我会抽空回复或在以后的文章中涉及。
------------------------------------------------------------
这是我前面的15篇文章:轻松成为效率达人系列文章链接汇总,请你阅读,欢迎在文稿下留言。
最近这段时间,我会系统阅读李笑来老师的作品,在做笔记的同时,把其中有关提高效率的内容摘录出来,以便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第六部分(38至42章)
三十二、理财:越早越好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没几个,理财排在第一位。
理财是人生最重要的技能 —— 没有“之一”,可大多数人就是不会。
美国的调查统计数据是这样的:
- 56%的人没有为自己存一笔“应急钱”。
- 46%的人给自己准备的“退休金”低于10000美元。
这说明,大部分美国人是没有理财准备的。
中国的调查统计数据是这样的:
- 59%的家庭正在或者曾经进行投资理财。
- 18%的家庭从未进行投资理财,但未来半年会考虑进行投资理财。
- 23%的家庭拒绝理财。
(在有理财经历的家庭中,45% 的家庭的理财行为未有明确的目标,随机性较强, 21% 的家庭有比较明确的理财目标,15% 的家庭已将理财视为生活的乐趣。)
这说明,中国大部分的家庭也是缺少理财的观念。
先说说那块著名的棉花糖
1970 年前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Wlater Mischel 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测试”。
每次实验时,屋子里只有一名学龄前儿童和一名实验者。孩子坐在小桌子前,桌子上只有一个盘子和一个摇铃,盘子里有一块棉花糖。实验者对孩子说,自己要到隔壁屋子“干活”,如果孩子想吃这块棉花糖,就摇铃,实验者马上会回来,孩子就可以把棉花糖吃 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一直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那么孩子可以吃两块棉花糖。
多数孩子忍不住诱惑,不到15分钟就吃掉了那块棉花糖。只有 30% 左右的孩子“拼命”忍住,最终吃到了两块棉花糖—这些孩子才 4 岁,就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自控能力。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在后面的 20 多年里,除了 Wlater Mischel 之外,还有很多人做了跟进实验,最终的结果多少令人震惊:能抗拒诱惑、有足够自控力的孩子,长大之后,SAT 成绩平均高出210 分;而从整体来看,他们的生活质量相对更高。
另外,在跟进实验中,研究者还发现,贫穷与自制力差有很大的正相关。
这很容易解释:贫穷意味着诱惑显得更多、更大、更明显。也就是说,即便在自制力实际上差不多的情况下,贫穷的个体与富有的个体相比,贫穷的个体也会表现得更差。年轻人相对是穷的,于是,相对来看需要更多的自制力才能抵制诱惑。
回来说说理财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财的困难与矛盾来自这样一个窘境:很难很早开始,等开始的时候已经太晚。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开始理财的原因主要有:
- 父母本身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理财知识和理财活动;
- 基数太小的时候,利息什么的看起来很没劲;
-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验结果—对年轻人来说,等待的时间显得更长;诱惑就在眼前,且显得更大;
- 更多的情况下,大多数年轻人对“理财”的定义理解错误,于是把一个原本从很早就应该开始做的事情当作无所谓的事情处理了......
所谓的理财,理论上并不应该狭义地理解为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存钱、做预算、控制开销、赚更多利息、赚利息差、正确使用信用卡、购置不动产、投资一些多少有风险的标的,这些都是理财活动。
所谓理财,比较合理、准确的定义: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
定义明白了,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特性:
- 这其实与钱多钱少关系不大。
- 随着人们的平均寿命更长,可获得收入的工作时间也变长,理财的环境变得更“现实”了,有更多的钱需要管理,有更长的时间去管理钱。
- 而最为重要的是 —— 哪怕起点稍微低一点也无所谓了。
- 理财成功与否与聪明与否的统计关联最小
所以如果你还没开始,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反正都来得及。
理财最难的地方有两个:
-
对自我的把控
-
对风险的把控
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都是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习得的技能。
转移注意力是抵御诱惑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手段,理财成功的人常用。他们会骗自己,把那些定期存款或者股票投资当作“已经丢了”,尽量不去想它,不去看它。这跟聪明与否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对风险的把控,跟遗传、智商关系不大,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失败、通过自己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 —— 哪怕在书上看过、听别人说过也没用。
所以说,理财这件事肯定是越早开始越好。年轻的时候理财虽然难,但即便发生风险,损失也不会太多 —— 因为本来就没有太多。等可管理的财富多了才开始学习,一旦损失,就肯定惨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可怕的是—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三十三、理财:如何开始
理财如何开始呢?从今天开始存钱。
存钱这件事究竟有多难呢?统计表明,73%的美国人只有不到 1,000 美元的“应急钱”。随着新一代的成长以及信用卡的普及,过不了久,中国人估计也跟美国人差不多了。
真的不要告诉自己,“我需要存钱,将来用来应急”,这样容易引起负面情绪。
用一个不引发负面情绪而更容易被大脑采纳的建议:“我得存钱,我才不想跟那些笨蛋一样呢......”。
也不要告诉自己:“为了存下钱,就要拼命省钱。”靠省钱发财明显是不可能的 —— 如果你的赚钱速度低于平均水准的话。
自制力很重要,但每个人的自制力是不一样的,过分自控只能带来不舒适。
另外,要知道一个重要的事实: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总量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公认自制力过人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竟然一直无法戒烟!所以,在一些事情上适当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健康的,反过来才是有害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 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现实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整体上来看是会越来越好的,可每个个体的状况却不一定。很多人越来越糟,没有人会自动变好,只有行动才会带来变化,期望本身在没有行动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变成自我欺骗。
成年之后,生活的一切几乎都是选择的结果。然后,给自己设置一个机制,使自己就是不能动用存起来的钱。
如何制造这种效果呢?这个灵感来自《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的作者。你可以这么干:到外地办一张储蓄卡,记下卡号之后把卡扔掉;以后每个月转一定金额的钱到那张卡上。金额大小并不重要,是收入的 20% 还是 5% 也不是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 给自己一个机会,在5年之后体会一下突然可以动用一笔闲钱的机会。如果你今年 25 岁,等待相当于自己已有生命的 1/5 的时段是很惊人的成就,这段经历在未来很可能会“折现”成惊人的毅力(Grit) —— 另外一个提高收入的重要能力。而且,来自经验的毅力更可靠 —— 5年后你可就赚大了。
给自己存出一个机会,这就试试吧。
三十四、理财:躺着赚钱
赚钱的最正确姿势是躺着。
为什么今天的人更应该重视理财呢:理由特别简单,人们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了,人们可获得收入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变长了,于是,哪怕起点稍微晚一点也无所谓了。现在要补充的是更为重要的理由:
- 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
- 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
社会的进步正在整体改善个体的生活状况。要相信第一条,才能坚定不移地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如何获得更强的赚钱能力;要相信第二条,大可不必刻意或过分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换取未来的财富。
我们已经知道,个人理财,即管理自己的现金流,“开源”比“节流”更重要,那么如何开源呢?——
不管你处在什么年龄,从现在开始刻意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能够长期获得收入的事情去做。这种事情不像看上去那么难,甚至有越来越简单的趋势。比如,过去只有靠写书被正式出版才能拿到版税,现在很多人写写微信公众号文章就可能获得读者“打赏”,收入甚至比写书高一点,这就是趋势。
三十五、理财:自由意志
我们真的有选择吗?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无比重要的概念 —— 自由意志(Free Will)。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依然是个终极问题: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不可否认,在整个人类历史 99% 以上的时间里,人们活在暗黑中,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清楚地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人们也想作些判断,但最终无能为力,感觉徒劳。
是什么正在改变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呢?
科学的进步。
我们通过“量子力学”知道:“未来是不可知的(unknown)”和“未来是不确定的(uncertain/random)”之间有着看起来细微但实际上意义重大的差异。
- 未来是不可知的(The Future is unkownable),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毫无办法,正如我们对过去无可奈何一样。
- 未来是不确定的(The Future is uncertain/random),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有一定的概率可以成功预测。
换句话讲,当我们抛出一个硬币,在它落稳之前,我们确实不知道它究竟是哪一面朝上,但我们确实知道任何一面朝上的概率都是 1/2 —— 这是巨大的差异。
人们常常错误地把自由意志之争的根源归咎于宗教信仰,可实际上,数数历史上有多少重大的科学贡献是由神职人员作出的,我们也许会得到一个不太一样的结论。
发现遗传原理的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就是神职人员。可为什么孟德尔的科学结论没有受到普遍的猛烈抨击呢?在同一时期,为什么比他也就大个十几岁的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得出的科学结论却始终遭到顽强的抵制呢?因为某些科学结论会严重影响抗拒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从本质上来看:
科学的敌人并不一定是宗教,科学的敌人一定是那些不愿意改变自己既定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我们今天对概率的知识,源自这样一个聪明人闲着没事琢磨的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作“The Problem of the Points”。琢磨这件事的人有多聪明呢?他叫帕西奥利,是达·芬奇的数学老师。他发明了复试记账法,翻译了《几何原本》,还有一本奇书 —— 《数字的力量》(De Viribus Quantitatis)的英译版,直到2007年才出现。100多年以后,有两个人合力找到了答案。帕斯卡和费马帕斯卡,这是人类第一次拥有且正确使用了期待值(Expectation Values)这个概念。这是概率论的起点,而概率论就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具。
这个450 年前的计算,已然结束了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我们可以对未来有所期待,通过概率论(数学)这个工具,甚至可以计算出期待值究竟是多少 —— 这还不够吗?显然不够,400 多年后被量子力学再一次证明,也依然不够。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因为绝大多数人真的不认为科学与自己的生活有太大的关系。
还好,起码对一些人来说,科学结论很重要。想想吧:如果未来不是“不可知”的,如果未来虽然是“不确定的”但多少是可计算的,那这事实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意味着什么?答案是:
希望。
“Grit”的意思是“坚毅”。什么令人坚毅?很多人都会说是“信念”。我个人不喜欢这个含混的说法。我觉得用另外一个词更好、更准、更有指导意义:
学识使人坚毅。
在今天这个时代,求知就是求富。因为知识变现不仅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重复的、枯燥的工作应该自动化完成。
所谓“屌丝逆袭”的故事只有到了现代才开始批量出现,就是因为智力变现、知识变现可能了、容易了。但大量的明证并没有降低人们的普遍认知,所以民间流传甚广的智慧大都是反智的,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彰显这样道理的故事 —— 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事实上,不够聪明才真的误人,不是吗?
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需要重新审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可能并不需要打败谁才能过得更好,起码可以过得足够好。细想想,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打败的。他们普遍的特点是一样的:在虽然很难但明明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误以为自己完全没有选择,于是只能走进死胡同。放弃了选择,就是被打败了。
在一个普遍认为人们其实没有选择的世界里:
用以学识支持的坚毅认定其实选择是存在的,并且是可追求的,是有很大相对优势的
—— 就是这样。
知道收入分为两种,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而后更重视被动收入,这也是选择,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更是一个改变未来的选择,不是吗?
三十六、理财:生活目标
高品质生活与金钱肯定有着一定的联系,可在自己没有足够金钱的前提下,说出或认为“金钱不一定带来高品质生活”,就算道理正确,也对自己的状态于事无补。自欺欺人不仅无补,甚至有害,尤其是对自己的大脑 —— 人要珍爱自己的大脑。
什么是财务自由呢?
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
事实上,致富失败的人更容易放弃勤奋,而持续勤奋的人最终不可能太穷。很努力依然很穷的人,其实是选择出了问题,而不应该怪罪勤奋本身。
是否能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谓审美,真的不只是在选美大赛中判断哪个姑娘最漂亮而已。审美实际上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
什么是美?审美教育不够普及,就算有也常常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 —— 人们误以为“美”与“不美”是一种主观判断,可事实上**,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经过长期培养之后就可以习得:有审美意识,有审美能力,有为自己创造美的意愿和动手能力。
审美认知、审美能力,大多数情况下真的与金钱无关,因为更多更重要的审美体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统思考的能力。比如,除了美食、美景、美人之外,还有很多事物都是美的。
- 有些语言文字很美
- 有些科学证明很美
进而还有更多抽象的美。
- 简洁很美
- 效率很美
- 创新很美
换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科学教育可以让一个人“打开眼睛”,看到不一样的却更真实的世界;音乐训练可以使我们分辨、创造更美的曲调……于是,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形成个体之间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一切的价值观选择,最终都是对“好”与“坏”、“美”与“丑”的判断和取舍。差异有多么巨大?一些人会认为达尔文的证明过程和方式“美翻了”,“帅到没朋友”,而另外一些人根本看不到这种美,直接体会到的是“你才是猴子变的呢!”的愤怒和屈辱。
笑来老师的观察使其得出一个结论:金钱这个东西对于审美来说是“后相关”。什么叫“后相关”呢?金钱本身通常对开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没什么作用,不过,在有了良好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能力之后,金钱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大,这就是金钱对审美的“后相关”作用。
高品质生活不一定要等到未来,也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拥有。但未来因为现在开始理财成功的你,一定会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千万不要胡乱从小刻意灌输理财观念,尤其是大多数父母的观念还是错的。要从更本质的地方开始:开启孩子的审美意识,刻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是很难的,真的很难,因为自己要先花很长时间耐心启动、学习、培养、纠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