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朋友去看了《敦刻尔克》,从人性角度来说,这部战争片带给我最大的的感受是关于人性的震撼。不是随主流地歌颂英雄主义,诺兰的这部片子流露更多的是普通人在面对死亡、伤害,以及在面对“大义”面前,自身选择的歌颂。
当战争来临,军人代表国家,把数以千万平民牢牢护在身后。以一身血肉,挡住战火蔓延。没经历过战场的平民,一声枪声就能让他们闻风而逃。把平民逼至拿起武器反抗的地步,是可耻的,因为那样意味着国家已经失守。至少在那样之前,军人要死守,要战斗,要不怕死!这是军人的觉悟,也是普遍战争片歌颂的角度。而《敦刻尔克》中,军人在战争中的分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人对于国土、家乡受侵犯时,面临无家可归时的抉择。
海上主线的主角道森先生是个普通的船主,在面对国家有难,不得不借助民众的力量去营救陆军时,他果断的往自己船舱里塞进尽可能多的救生衣,眼神坚定的告诉儿子要亲自去战场救人。
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做下这种决定往往是欠思考的。何况片中皮特(道森的儿子)也提到,国家只是征用他们的船,并没有明确要求他们要亲自去协助国家把人接回来。也就是说,民众完全可以提供船只,然后在家全当休息几天,如果实在对国家没有信心,趁国家正处于战乱无暇顾及,全家落跑也是可以的。所以,当道森驾驶着月光号,和儿子、小乔治一起缓缓驶出码头,紧在一旁验收船只的海军军官看着他们的神情是复杂的。当时海军军官心中肯定闪过道森不服从国家征召而且逃跑的念头,虽然他驶向的战火方向,但叫一个普通人自愿上战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剧中,我们发现道森先生不仅是个经验丰富的船长,同时还是个军事迷。他可以光凭声音就能判断飞机的引擎牌子,从而知道是“自己人”;在救下海上落难的军官后,马上发现了军官患了战后心理综合症;在飞机即将投弹攻击“月光号”的时候,他能冷静准确的判断出飞机的攻击迹象,指导儿子及时躲避。
这样的一个人,他没有当过兵,对于自己内行的军事知识,也只是淡淡的跟人介绍说,自己有个儿子,曾经是王牌空军的战士。
战争和军队,是可以从灵魂深处改变一个人的。但变成哪般模样,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道森先生的大儿子,在上战场不久后便英勇牺牲。同样是经历死亡的恐惧与悲痛,落跑士兵被彻底击溃,他只想生存,他只想回家,忘了身后还有等待救助的几十万战友,为了表达自己回家的渴望甚至误伤(致死)了小乔治。
落跑士兵痛苦的哀求道森先生把船驶回港湾,抱着头不住的喃喃细语,我想回家...只想回家!道森先生反问道,“如果让德军攻过了英吉利海峡,哪里还有家?”道森先生失去了儿子,但战火蔓延的土地仍在吞噬着生命,作为一个没任何战斗值的普通人,他依然选择了自己的责任,去把那些为保护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士兵带回来。
当40万人无法回家,家为你而来。
这是电影海报中的一句话,无论看没看过电影,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无比震撼,也正好为道森先生的海上之路完美的点了题。
但除此之外,片子里还有其他人类美好感情的元素。面对好朋友被陌生人“误杀”,彼特关于人性的选择也是通透的可怕。
纵观整场戏,小乔治的角色有点尴尬,出场没多少句对白,还没把自己的爱国心完整表达出来就被落跑士兵失手Ko领便当去了。根据人物对白以及肢体语言分析,小乔治很受道森一家的照顾,应该算是彼特重要的朋友。面对重要朋友的死亡,凶手是一个逃避自身责任,罔顾战友生死的陌生人,彼特的选择是原谅。
“那个男孩,他怎么样了?”落跑士兵问
“他..没事..他会好起来的。”彼特回答,一旁的老道森用手拍了拍彼特的肩膀。
对于跟着父亲出海救人,彼特虽然是临时决意,但随着小乔治的死,他也逐渐与父亲的觉悟达到一致。即使会像小乔治一样,死在这片海,也要把这些保护他们的人尽可能多的带回家。让人感动的是,在这场战争中并不只有一位“道森先生”。在电影的后半部分,陆续出现了好些深入战区营救的普通人。(有高地士兵找到沉船后遇到的那位船长;被将军亲切询问“来自哪里”的那位妇人等等)
片尾最后,一位士兵在洒满阳光的窗前醒来,窗外是欢呼的人群,仿佛战争已经胜利。人们大声喊着,做得好!回来了就好!谢谢你们!活着就好...等等等等,这是部充满人性的战争片,我认为很值得去看一看~哈哈哈
�h��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