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童年
再说另外一个现象。在教育的上面,最开始的是英语热,全民学英语。后来是奥赛热,满天的奥赛培训班。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大家都想孩子学编程。但这里面很少有热爱的。
案例2:恋爱
有一年过春节时,一个女同学带一个稍年长的男人一起来同学聚会。据说是驱车一千多公里赶来的。听到这,你会想什么?这男人挺不容易的,仅此而已。一点都不可爱,都没有一点自我,后来她俩也没有走到一起。
案例3:婚姻
你身边是不是有那么个人?看上去什么都很好,尽心尽力地做家务、赚钱、照顾你……等等,一切都很好,堪称别人眼里的标准好男人,但你就是对他没感觉。而另外有些人,他总是和你过不去,但你就是想和他过下去!这男人与女人之间,就是这么奇特。
其实男人的这些付出都没有错,大家都在按照主流的规则在做对的事,可女人就是没有感觉,也得不到女人的欣赏,也看不到能打动人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往往就是男性吸引女性的魅力来源,就是男性面对寂寞的方法。
从这一点上看,绝大多数人都是无法面对孤独的,自然也沉不下心来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事情,因为在童年时就没有热爱的体验。
恋爱中,女性给男性一点点示好的时候,男性便会马上扑上去,以为这就是爱情。
到手以后,男性害怕女性的不悦,就尽心尽力为她做这个做那个,无论什么事,都先考虑她的感受,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内心。
一个没有心的男人,拿什么和女性的心去碰撞?心灵的碰撞,其实就是心动的感觉。
男性虽然做了这么多,但却得不到认可,很快也失去了动力。在相处过程中,缺乏心灵的碰撞,女性发现两个人在一起渐渐没感觉了,这时要么分手,要么搭伙过日子。
男性也就渐渐成为了一个好人,烂好人。男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女人的认可,但又不能停下来不做,因为已经停不下来了。
我们从童年开始,压制、主导孩子的兴趣,代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丧失了自我。到了恋爱的时候,男孩子会特别依赖女性,家长以为他们两关系很亲密。结婚以后,男人会感受到付出很多,但得不到认可的悲凉。
案例1较好做法是:
男人要去感觉,驱动你做事的是你的感觉,还是外在的规则?你不必供一个女神在家里,自己把所有事都扛下来,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家务也要要求她稍稍做一点的,这样大家都有参与感。现在的厨房里,大多数是男人,真的。男人也不用认为自己把事都包下来,就伟大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
案例2较好做法是:
这男的花这么多时间精力,陪个还没普的女的驱车1000多公里来过年,其实是丢失了自我。丢失了自我的人,自己和别人都会感到孤独。不如花时间去阅读、运动、和朋友聊天增长见识,干自己爱干的事。让笑容常伴嘴边,自然会拥有魅力吸引女人。
案例3较好做法是:
其实孩子最爱的还是运动和艺术,比较有他们发挥的空间。在项目选择上,家长要去观察孩子对什么东西有持续的热情,当然,这也取决于是否有好的老师来激发孩子的热情。项目选择上需要家长细心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