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找到那个不需要迎合任何人,你也会去每天去做的事吧!
你的“先行一步”,就是后来者的“课程”。
1
成为一个分享者的第1步是:我要。
是你有了期待。
是从“我”出发,是心里那个“我要,我期待”的声音。
心有所想,才有学习的动机。
我期待自己能通过公务员考试;
我期待自己能考过英语六级;
我期待自己瘦下来;
我期待自己升职加薪;
我期待自己能早日财富自由;
我期待自己少加班,多休息··· ···
内在的也好,外在的也好,都是有所求。
只要是内心的指引,不是外界的诱导,所有的“期待”都是属于你的“目标”。
2.
有了期待,才会有目标。
所以来我和我学习的同学,我都会在开始学习前问一句: 你来学这个,是为了什么。
这个目标是为自己?
还是为别人?
这个目标是一个习惯?
还是一个有时间周期的项目?
3.
有了目标,才会探索的过程;
就像唐玄奘西天取经,从长安到天竺的过程,不用想,肯定经历各种磨难。
就像电影《神奇女侠1984》的许愿石一样,你可以实现你的愿望,但是你要拿一样你最珍贵的东西来交换。
想从减下20斤,没问题!——你准备拿什么来换?
想从年入十万到年入百万,没问题!——你准备拿什么来换?
你发现了吗?
拿什么交换是一种“选择”。
在分享的时候,除了我们分享的知识、工具和方法,我们还能分享什么?
就是选择:“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知识、工具、方法和选择,就是我们的经验。
是你这段旅程的方法论。
4.
有了目标,你会吸引同样对这个目标感兴趣的人。
一个人代表一群人,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专家,
再让我们带着这些方法去帮助有同样问题的人。
那——找不到人怎么办?
这种困惑我也有。
5年前,我想在镇江做一场读书会,结果朋友圈发消息没人回应,我就跑到当地的生活论坛发帖,结果报名了2个大学生。
做完那次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在镇江搞过活动了,选择继续周末坐高铁去旁边的苏州、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组织活动。
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和腾讯会议这类的交流工具,哪怕人天涯海角可以随时远程连接。
我有一个朋友木楠,人在乌鲁木齐,疫情期间在家实在憋不住了,就开始做读书会,一年多过去,她做了80多场读书会,每次每次有2、30人参加。
如果一开始就只有零星的几个人,还做不做?
做!
南宁有一个做读书会的大神叫做“猫书”,他聊起他最开始做读书会的状态,也是零星的3-5个人。
他说,有时候甚至只来了一个人,他还是对着对方分享了2个小时。
现在,他已经做到了200多场,整个南宁都知道这号人物,得到,混沌,头马在本地搞活动,他都是嘉宾。
成功的路上一点都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实在太少了。
因为难,所以很多人做不到。
5.
我做完了,我自己埋头继续做不就好了?
为什么我要分享出去?
有这种想法的人,会把分享当做是一个奉献的事情。
觉得自己在给,除非对方给我东西(钱)交换,否则我才不要。
其实,分享不但是给的过程,也是得的过程。
给我们都知道,那得什么呢?
得的是别人的反馈,得的是经验的更新。
比如我此时此刻在分享我的观点给你,但这个过程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梳理。
我要论证,我边写边思考,我这个观点真的适合看这这篇文章的人么?
我怎么说服他?
我自己每年都会开发很多分享课,其实所有的课程,第一次讲我都是不满意的;
而只有不断地讲的过程中,才会机会迭代。
迭代靠什么,就是靠讲,靠讲完后,蹲在大家身边,蹲在群里,看大家的笔记,提问,行动。
6.
找到那个你不需要迎合任何人你也会去每天都去做的事吧!
那是你的独特的原点。
从你自己出发,找到你为之痴迷、奋斗的目标;
那这段旅程才会有结果,有过程——经验才会产生。
而你的目标又会吸引“同样想做这件事情”的人,他们会从互联网的四面八方而来;
而因为你的“先行一步”,你积累的方法和经验,就是这些后来者的“课程”。
我想,这才是分享者的本质。
至于此后要怎么做,怎么从一个分享者,变成老师?
只从知识付费者变成知识收费者,无非是在今天我们摊开的地图上,继续不断细化的功夫罢了。
我是小六,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
我们评论区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