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悟恩 图 | 网络
0
人才在民间。
在网上,但凡见到一些毁三观的言论与行为,网民就会嗤之以鼻,揶揄嘲讽:
你的勇气是梁静茹给的吗?
这句话的梗,自然是梁静茹唱得街知巷闻的那首歌《勇气》。
勇气,当然不是梁静茹给的。
那,是谁给的呢?
1
要了解勇气,首先要了解恐惧。
在我看来,除了真实的恐惧如见到有车子飞奔过来你下意识地躲闪外,其余的恐惧大抵因为两个原因:
其一,趋利避害:有先天本能,也有后天习得。
恐惧有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的,因为这种本能的、对未知危险的远离,我们的生命才得以保全,并繁衍至今。
如婴儿听到巨响被吓哭,又如人被针扎会条件反射地跳开,这都是本能。
人的一些本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而渐渐被理性克制,或取代。
然而,经验也不全是好事。
它会启发我们的想象,让一些不必要的YY成为影响我们突破的“不良因子”,甚至因此而衍生出本无必要的自我封闭。
例如,单恋女神一枝花,却因为害怕拒绝,而不敢表白。
又如,害怕被人笑话,而不敢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发声。
等等。
史蒂芬•阿斯玛是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的哲学教授,他出过一本书就是研究人类恐惧的。
在书中,他提到:
最可怕的怪物是混合型的怪物。人类想象出来的很多怪物都是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的,比如古埃及文化里的狮身人面像。这种混合的怪物的可怕程度比一般的猛兽要高很多。
史蒂芬•阿斯玛教授认为人恐惧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生理上的,二是文化上的。
生理上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给事物分类,如人,如鸟,如虫……这样的分类便于我们建立一种可预测的模式,以更好地理解世界,但同时,也让我们人为地划分了“好与不好”,“对与不对”,当某个事物在我们的认知里是属于不对、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害怕。
文化上
——出于各种文化/教育和政治的需要,一些抽象的概念被具象化成了“怪物”,引发我们的厌恶甚至是恐惧。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引导手段。
当然,也有儿时父母吓唬我们的:你再哭!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来抓你!!
诸如此类。
久而久之,这种“经由自己的想象造成的恐惧,继而趋吉避凶”的做法,就形成了我们的习惯,甚至深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
——这就是史蒂芬•阿斯玛教授认为恐惧是人后天习得的理由,虽然我并不是完全同意。
其二,一朝被蛇咬,就把井绳当作了蛇。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黑人瑞德的故事耐人寻味。
瑞德出狱后,跑到零售店打工,但因为长期被牢狱所困——当然少不了在监狱时因不守规则或者见到别人不守规则而吃尽的苦头,因此变得墨守成规——
以至在零食店打工时,每次要上厕所,都要主动向店长请示。
即便店长告诉他不必这么做,他依然会不由自主地,一遍一遍地,毕恭毕敬地请示店长。
牢狱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成为瑞德生命的牢笼。尽管它没有无形无状,但却真实地困住了他。
过去的教训让我们不敢轻举妄动,继而成就了我们的路径依赖。哪怕这路径通向的并不是阳关大道。
古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
这很难察觉,但确实存在。
2
要培养勇气,首先要学会接受未知与不确定性,甚至,勇敢地拥抱它,把它当作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样,你就会勇敢地去尝试,去寻找“不试怎么能知道”的答案。
其次,忘记过去,活在当下。
与根治其他情绪一样,面对恐惧,要做的第一步是接纳它。
有一句话说,想要克服恐惧,就变成恐惧本身。
这话有点绕,但说的道理是一样的——
只有接纳它,你才能改变它:“变成恐惧”本身就是最深层次的接纳。
说白了,承认自己的恐惧,不去管它,做你该做的即可。因为大脑不能同时考虑两件事,当你安于当下,投身于当下的“做”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空闲去做没有依据的YY
——至于那些过去的经验或教训,在此刻当然也不会影响到你了。
梁静茹在《勇气》里唱的是“我们都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战胜的又岂止流言蜚语,还有诋毁、窘困、懒惰以至生活的各种不易……
如何拿出勇气面对它们?
我们需要战胜的,只是我们自己。
在网上看到学诚法师关于恐惧的回答,是这样的:
网友A:师父,不久就要去面对让我最害怕的事情了,它会使我遍体鳞伤,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望师父开导。
学诚法师:恭喜你,有机会面对“最害怕的事”,那么它过去之后,人生将再无难事,永无所惧。
网友:我害怕与人竞争,总是怯懦的逃避。我深感自己内心没有力量,我应如何去寻求心中的力量呢?
学诚法师:不要和别人竞争,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较:是我自己要成长,与他人无关。
是的,退缩或跨步,行动或退却,不过一念间。
当你建立了对恐惧的正确认知,勇气,就已经在路上。
我是悟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