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记录有助于工作记忆的运行;时常回顾,转为长期记忆,找出行为规律,预测与选择更有据可依。
记录与成长和注意力有关,更是反思和学习。
有了这个原则,就不用刻意避免流水账的形式,也不需只为了记得完美而记录。记下给自己看,也不怕被其他人翻阅。写下的与做过的能经得起分享才行。
以前我总在吸收,摘抄他人的经验。热热闹闹地学!认为牛人的经验、想法很重要。相比之下,自己的那点学习、那点行动算什么呢?不重要。
还未意识到文字记录也是实践的一部分。
记录时间,就跟会计一样,支出收入很繁琐。很多人记录一段时间后,出现焦虑。而有些人发现时间并不能说明效率,感到无用。我也怕也持续不了一段时间就放弃。迟迟不肯开始。
没有记录,能参考的数据少,不了解进步在哪,更依赖于看结果。这样下去可不行!陆续开始记录自己一天注意力都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到底是多重要?是出于舒适区还是学习区等等。不知道哪一天,写完就顺手加上时间,忽然意识到这就是时间记录了。
记录天数一多,对于大脑的影响很微妙。原来前一两天做了些什么,记不住。现在能很快想起,反思可以迅速提取具体的行为根据来。虽然长时记忆还在锻炼中,元认知能力已悄悄形成。
元认知能力能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在观察自己,做出相应改变计划或调整。
计划加实行,这个主题已有无数牛人书写过了。无论是GTD, 还是番茄工作法,没有强大做事的热情与坚持,无法长久。
一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无法严格执行这些。老老实实用excel把惯例要做的学习任务以及短时间目标都按照舒适区,学习区,延展区,焦虑区等划分好。每日做过的就按类别贴上去,标注时间。
持续一个月后,发现问题在于任务划分太细致,而更新太少。自己也越来越倾向于做舒适区的任务。甚至形成条件反射:一看就延展区,腾升起一股不情愿的情绪。
改为doc文档记录,没有以前直观,但加大反思的记录。除了偶尔的纸笔,那时没有用过任何app进行记录。虽然这样子看似低效,却实实在在适合当时不习惯记录的我。与此同时,还按部就班地在微信的时间记录群打卡,被培养习惯的氛围鼓励着。
当记录与行动力进入良好的循环时,会主动地把记录下的信息反复看,分析反思自己的精力以及对注意力分配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任务执行。这样就不太在乎拘束于形式了,所以便签卡片式反思,以及aTimeLogger,潮汐,邮件等等都拿来用。
读库出品的《敦煌小花》笔记本也成了我的爱用品。边记录边有精美的艺术插图欣赏,比那些年度笔记本设计的框框条条束缚强多了。
这180多天来,记录变得越来越勤。一开始思绪杂又多。一条任务要写预估时间,做的原因,鼓励语等等。 写很多字。现在就纯列清单,标注时间,进度,满意度。数字加符号简单明了。
时间反思记录,提高了我对时间感受的认识。时间恒定向前发展,感受却是主观,时快时慢。有了记录避免草率结论。
有些问题没有想象的糟糕,比如懈怠。通过记录了解只是一段时间耽误。就连忙利用二八原则取舍,把剩下的时间利用好。而不像原来那样,认为这一天就这么完了,除了自责以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有些坚持没有想象的伟大,是自己短时间持续而已。回顾近六个月完成的事情,起初心理上的成就感远远超过现实完成的,后期觉得要上天了然而发现其实才进步了一点点。
“对短期时间的效果期待太大,对长期时间积累的决心不足。”
不停地听别人说起,也深以为然。还觉自己挺耐心。恐怕当时自己心理的六个月时间抵得上得上十年。现在才真正对耐心两字的份量产生了敬意。
记录越勤,越促进行动力的提高。以前看《与时间做朋友》觉得时间银行比喻新颖,有意思。而心智上升一点,对时间支出使用的概念才逐渐清晰。以前注意力不管被动与主动也好,随意分配或是被收割,那时候还没有很多主动想要学习、想要做的事情。
而半年多来的行动力忽强忽弱,仿佛跟内在懒散的小人儿打架似的,终于有了起码的热情与愿景。比如说写作,我原来的写作状况就是理性驱使,“应该做”。而现在想着我得写了,不写不痛快。
写作也是很神奇的事情,边写边把没有想明白的事情说清楚了。或者写完一些话,才意识很有道理,受益匪浅。被自己教育了。
通过记录一点一滴发现问题,找到长处等等,促进去思考。相反,若是懒得行动,看了无数的文章说记录的优点,第一反应可能在质疑其依据,而想不到通过实践得到答案。
人有潜力和行动力真的是两回事儿。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时间记录本身没多大用,除非对这些数据进行反思,发现问题,促进深入思考分析的能力,得到这些边做边收获的财富。
同样也适用于写作。我对写作误区在于:认为自己有写的潜力,就对写多少篇不重视。
当一部网络小说意外好运改编为电视剧,收视大热。版权费等等带来的好处。常常听见有人看电视谴责:这么垃圾的情节是怎么想出来的,我都能瞎编出来!确实,也许他能瞎编的比这剧好多了。但没有行动啊!
一个熬出头的网络小说家背后有很多辛苦地默默码字的作者。只看成功的例子,误以为人家赚钱昧着良心,很轻松。
网络小说就是以快迎合读者的,不做到至少日更三千字怎么干得下去呢?日更三千,文笔一般的人当然写得更烂啊。
然而行动可能遇到意外好运,不断成长,名利双赢。一个看惯传统出版书的人不屑于其文笔、逻辑、桥段等,觉得自己能写,低估了背后的努力程度和运气成分。
一个有潜力/天赋的人却不行动就等于零。通过记录,我知道潜力/天赋这事儿太容易了,是人都可以有。没有的,不停做也会有的。有潜力就是一时的幻觉,就是不行动的借口,成不了事儿。
话说回来,记录促进思考,在于能在过程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候,想要尝试解决。当反思找个人经验,看文章,仍有疑惑时。进行主题阅读是个好方法。
比如我目前的疑问仍与“时间记录”有关。于是阅读这类主题的书深入探索。由于同时阅读好几本做笔记,难免信息多了,需要作卡片,文档分类。也浅显明白点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实用性。
这一切缓慢进行着。但持续地做,发现问题,尝到了一点乐趣也不错呢!
思维方式的改变能渗透到日常中。
不管是桌游还是手机里的益智游戏,我都不擅长。经常被老公嘲笑:不会玩游戏。
会玩游戏有什么了不起!我以前一直这样抵触着。
但现在想来,这个问题背后不就是一有机会就懒得主动思考、主动找规律吗?
总而言之,16年我的改变缓慢,至少在路上,依然满意。17年的愿景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增强行动力!
The best is yet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