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省时间,每天洗漱的时候,我会一边涂涂抹抹的时候,一边听书,时间刚刚好。今天听的书是小说《重生三部曲》, 它是英国作家派特·巴克的作品,分为《重生》、《门中眼》和《幽灵路》,入选布克奖40周年最佳小说,入选《中华读书报》2019年年度十大好书:巴克夫人厚逾八百页的《重生三部曲》是非凡的文学杰作,具备一切达成这一标准的优秀品质。它也远不只是写战争创伤的战争小说和写心理诊疗的心理小说。“现代史诗”这顶桂冠如今固然已遭滥用,戴在它头上却理所应当。但更令人惊奇的是它制造惊奇的能力。它执意而且乐于打破文体、阶级和性的界限或禁忌,显露出勃勃的雄心和圆熟的技艺。考虑到1995年的布克奖已是足够重大的荣誉,中文版长达二十四年的迟到便更令人惊奇。
在听书的过程中,通过讲书人的拆解,我也在其中找到了很多写文和学习的灵感,而我的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是关于easy模式和hard模式。 即使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但是通过作者的简介,我已经大概能猜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风格,然后还能在脑中描绘出它变成电影的样子(事实上这本书已经被搬上了大荧幕了),然后我知道,如果想要阅读这本书,那么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hard模式的。
那么什么是easy模式呢,就是我年轻时阅读的那些校园小说,通俗易懂,不费脑。
而当我们想要阅读经典时,就犹如去看一部正剧,想要领会剧中的精彩和判断剧情是不是虚构的,这对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是有要求的。就好像我们出去旅游,去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到的是无聊,有的人看到的是风景,而有些人看到的是历史。
我突然想起来了当初阅读《达芬奇密码》时,不算厚的一本书,但是我也只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就看完了,可是当我阅读《叫魂》和《乌合之众》时,看得尤其痛苦,一度看不下去,而且我发誓不会再看第二遍, 因为真的看不懂。
对我来说,阅读《达芬奇密码》就是easy模式,而叫魂》和《乌合之众》就是hard模式,我还跟风买了一本《红书》,现在还在书柜里没有拆封。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我个人觉得是因为我选择easy模式太久了,习惯了呆在舒适区,稍微走出了一点点,就觉得特别难受,但是我很肯定的是,如果我想要从阅读中去找到一些东西,都不说寻求真理,只是找到一些对我目前个人成长有益的信息和知识,那我就必须要坚定地开启hard模式。
我们站得更远一些,不仅仅是读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会easy模式和hard模式,比如学习、比如考证、比如制定人生目标,当然我们如今的生活可能已经进入被动hard模式了,但是通关过程的难度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easy模式易通关,hard模式艰难却回报更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
那说回读书的事, 前些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读书,朋友说有些书读了有感觉,有些书没有。 我说大概是因为没有感觉的那些书是工具书,而且跟她目前的生活、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而对于我却是有用的,因为我目前正在学习和练习这方面的内容。
针对这个问题,我还是觉得看书,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来看,要看看我们目前的需求是什么,如果要针对某个方面进行精进,那么吃透专业书肯定是重点,如果是对我们整个人生来说,涉猎广泛却又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古典老师曾经说,读书要功利,要带有目的地读书,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例如每个月的书单里最好有任知性的书籍-用于提升心智,如《反脆弱》;知识性的书籍-用于了解和学习某事,适合碎片化学习,如《人生设计》、《认识电影》、娱乐性的书籍-用于放松和陶冶,如《理想的下午》以及各种电影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利用阅读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我已经把《重生三部曲》加入了书单中,想要自己去领略下书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