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余华的小说,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与苏童、孙甘露、叶兆言、马原等,成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一员。《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我最早读到的余华的短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单行本,爱不释手,读了又读,太有才华了。后来再读《世事如烟》《命运一种》《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到本世纪初叶,余华的几部小说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比如《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
2021年,在距离余华上一部长篇小说《第七天》发表八年之后,《文城》付梓印行。正如腰封上所言:睽违八年,余华全新长篇。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蛮荒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2021年12月初的一个周末闲暇,我拿到这本书。凭借过去阅读余华小说的经验,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期待,因为从《在细雨中呼喊》到《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每一本新小说,都为读者带来惊喜。
可是这一次,我真的有些失望,《文城》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是一个充满动荡的乱世,北方青年林祥福与南来女子纪小美相遇、相爱,但小美在生下一女后突然离开,再无音讯,林祥福变卖家产背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妻子小美所在的文城的故事。小说以清末民初的乱世村庄为背景,书写一位带着女儿寻找妻子纪小美的男子林祥福,在一个叫溪镇的南方村庄落脚,他凭借着精湛的木工手艺,结交朋友,日子逐渐过得平静安定,而此时外部世界正在剧烈变迁,军阀和匪祸逐渐影响了村庄的生活。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最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我这里不想过于详细地复述故事,因为长篇小说的语言和情节架构以及叙事视角尤为重要。我用了近乎三周多的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地阅读这部小说,跟我阅读《在细雨中呼喊》的激动、狂喜、流泪不一样,跟我读《活着》的悲悯、苦难、包容不一样,跟我读《许三观卖血记》的痛苦、沉重、揪心、哭泣不一样,跟我读《兄弟》的冷静、好奇、共情与追忆不一样,我读《文城》前半部分就有过不少疑虑:这还是余华的小说语言吗?干瘪、粗糙甚至简单、粗暴的概述性文字;这还是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吗?林祥福像个傀儡,被作者牢牢攥在手里,听任其随意摆布,在万亩荡拥有万贯家资,后来为寻小美变卖家产来到溪镇,二十年时间又成为镇上跟顾益民比肩的人物,最后又让他为赎出顾会长而死在土匪张一斧的手里……充分的铺垫和伏笔在哪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推动力在哪里?语言和人物均有败笔。
再来说一说整部小说的架构和叙事视角。平心而论,我读到《文城补》的章节,才找回余华昔日生动简洁洗练的语言和从容不迫的叙事风格。一位卓越的小说家,应该对自己作品负全责,努力提升艺术水准,突破艺术高度。比如《文城》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架构,布局不够合理,过多笔墨用在林祥福和陈永良一生的命运际遇里,而纪小美和沈祖强的故事却象揭谜底一样在后面三分之一的篇幅展开。在叙事视角的处理与安排上,也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前后两部分的叙事视角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我的阅读体验被作者极强的控制欲毁掉了,他想让人物死就得死,林祥福被张一斧捅死,阿强和小美在雪地祭祀冻死,是一种偶然?是一种事发突然?还是一种必然?这部长篇涉及如此重大而特殊的背景,至少也需要在上半部和下半部之间下一番更缜密细致、深入详尽的功夫。
文城看似阿强口中不经意之间撒的一个谎,却像世外桃源一样激发着无数读者的想象,以为溪镇就是吗?这里土匪横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应该不是。那么文城到底在哪里?或许这才是小说最大的包袱,应该放在林福祥寻找小美的超大包袱里,应该放在阿强和小美寻找新世界的旅途中。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当代作家,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