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林的家长又打来电话,说她儿子又没有按时回家。这种情形已经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这个学生非常贪玩,上课下课他唯一琢磨的事就是玩:怎样躲过老师的眼睛,瞒过家长的耳朵,到网吧去上网。他一大高个,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要他坐着一动不动,那比登天还难。胖乎乎的他,往学生椅上一坐,椅子要叫唤半天。平时坐相不好,经常歪斜着坐在只能容下他半个屁股的椅子上扭动,他坐的椅子通常只能用半个学期就得送去大修。肉鼓鼓的脸蛋上,两只小眼睛骨溜溜的,嗓门宏亮,力气最大,劳动起来就数他积极。
第二天早读前,我把邓一林叫了出来:“昨晚几点钟到家的,你这个毛病怎么就改不了啊!啊?”“老师你别冤枉我,我哪儿都没去。”他竟然和我叫板,“少在这儿跟我耍花招,你妈昨晚给我打了电话,你还在这里废话!一点真本事没有,就知道上网。”听我这么一说,他气呼地把头扭向一边,不理睬我了。我只能训斥一顿了事。这样的训斥已经不知道发生多少次了,根本无法解决邓一林上网的问题。
这天下午开全年级大会,会场上座无虚席,校长在给高一学生作动员报告。新课程教育要在我们学校全面铺开,要求全体高一师生积极参与。今后学校成绩考核将全部实行学分制,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校长特别指出,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对南昌市的本土文化作一次全方位的了解,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尽一份力。
“老师,我们可以去搞研究性学习吗?”“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老师,我想参加研究性学习,你把我放到你的组里吧!”“算你聪明,你怎么知道我会要你呀?”“那还不简单,你不是一直就想把我管好嘛!”
我是一个音乐教师,上我的课学生最高兴。他们可以听到看到最新的流行音乐和电影音乐,可以发短信,可以做数理化作业,也可以讲小话,总之可以非常自由。我平时大部时间都花在上网和打球玩牌上了,业余时间基本上无所事事,因为我们这样的科目从来不考试,平时教学没有多少压力。我们这个教研组的同事,每天上完课最重大的任务就是上网或者打球玩牌,锻炼好革命的本钱——身体。我们一般都是一个人教一个年级,每班一周一节,没有竞争对手。虽说当班主任这种苦差事不小心落到了我的头上,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确确实实太轻松了,那么多的时间不知如何打发,这种被边缘化的滋味并不好受。
没想到这种边缘化处境突然间有了转机。08年开始,我所在的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教育。高一年级的每位任教教师都要带领一个课题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按照学校的部署,我没怎么费神就选定了课题,然后制定研究计划,让学生自由选择,结果我的课题也吸引了十几个学生。我没有当导师的经验,好在毕业不久,学生们挺喜欢我的,这就是年轻的优势。看来当老师没什么难的,老教师有经验的优势,我们年轻,有年龄上的优势,只要有机会,我们的成绩不一定超不过有经验的老教师。领导说得没错,任何一次变革都是一次机遇,只不过大多数人没做好准备。
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开始了。虽说我们是中学教师,竟然也有资格带研究生了,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大学硕导的工资待遇。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本地文化遗产——采茶戏。我必须带领学生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完成预先制定好的研究任务,并要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对于这一点心里没有一点底,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相当高。可能是学生们第一次与这么少的同学在一起开展活动,很有新鲜感,亲亲热热叽叽喳喳开心得很。按照研究计划,他们要先上网上图书室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坐下来相互交流查到的搜集到的材料,讨论,再实地考察,再讨论,自己创作一个作品再完成课题小结,课题论文,再写出结题报告,这样他们的研究任务就算完成了。第一周的活动是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意义、方法,分小组布置任务,学生们跃跃欲试,然后分头行动。
第二周的活动是上网或上图书馆查找与采茶戏有关的资料,但有的学生却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做。第一个星期过去了,只有几个自觉的学生交来了他们到图书馆查找到的资料,平时不自觉的学生就没有做好,他们的理由是家长不让上网,或作业很多,没有时间上图书馆,邓一林就是其中之一。周六下午第四节课是学校统一安排的研究性学习小组集中研讨的时间,几个学生拿出他们在图书馆认真查找到的资料和同学一起交流。邓一林眼看着同学说得头头是道,我也连连夸奖这几个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强的时候,他的脸色是一阵儿红一阵儿白的。学生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采茶戏。
采茶戏最早出现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清道光年间已盛行于赣湘交界地区,后期受湖南花鼓戏影响较大。早期采茶戏以演生活小戏为主,只有三个脚色,故又称“三脚班”。乾隆年间,采茶戏进入鼎盛,其职业班社遍及赣南城镇乡村。但却屡遭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与催残,现存赣县小坌圩兴隆寺两块禁演采茶碑有明确记载。由于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等原因,经常有大批逃荒流人来到江西谋生,据清《黄梅县志》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湖北黄梅"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众出。"黄梅采茶戏"三脚班"艺人随着逃荒艺人进入赣北地区,带来《逃水荒》等剧目。各地灯戏与茶灯戏,纷纷吸收黄梅采茶戏的剧目和曲调,促使赣北采茶走向成熟,形成各自独立的采茶剧种。曲调以黄梅采茶的"下河调"为主调,它由上下两句构成,简便通俗,旋律优美,清代乐平人何元炳《采茶曲》诗云:"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采茶戏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枝。采茶戏于清末受京剧影响,一度同台演出,称"京乡合演",吸收京剧的某些表演程式,采茶戏在保持各自鲜明艺术特色的同时,采用一种四句三韵式的单台调,成为单台戏的基本腔调,实属于曲艺和民歌小调范畴,多无故事情节。抗日战争时期,采茶戏艺人纷纷改唱京剧,这个古老剧种便慢慢走向衰亡而淹没不彰了。学生们听了这些资料,有的不以为然,认为已经是快了消亡的剧种,没什么好研究的。反对的学生反驳道:“甲骨文早就不用了,可它却是世界遗产。”
让高一的孩子去研究什么地方戏确实有点为难他们,但我认为地方戏正在消亡,它是本土地域文化的一个部分,作为后人,有责任了解这笔文化遗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也是增强学生们责任感的一种方式。学生们通过讨论,加深了认识。比如傩戏,现在有许多人关注,已经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其实也是一种民间戏剧艺术。京剧也是从地方戏发展起来的,文化遗产并不能仅仅以它流行广泛与否来衡量它的价值。任何社会状态下,民族文化都应当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持,这和我们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是同样的道理。思想上的困惑解除了,学生们的头脑清晰起来,开始按照研究进程逐步推进。邓一林和另外两个同学分配到的任务是到采茶戏剧团采访。他们带上了照相机、笔记本,在剧团,他们受到剧团老师的热情接待,老师们向他们介绍了采茶戏的现状。为了扶持采茶戏这个传统剧种,政府每年都有拨款,他们也在努力创作新的剧作,到农村去演出,城里只有一些老人还喜欢看他们的演出,受众人群非常少,所以只能勉强维持。现在的演员都是从农村招来的小姑娘,和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演员,每年的演出任务比较重,待遇很一般,但他们是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所以觉得很幸福。
邓一林看到后台里挂满了戏服、各种凤冠霞帔、一大溜一大溜的须髯,坐在昏暗的后台里,听着前台咿咿呀呀的演唱,仿佛回到了前清时代。临别时,老师们再三邀请他们有空常来。邓一林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还与剧团的老师们合影留念。这次采访回来后,他们把当时的情形一一汇报,我告诉邓一林,应该把这一切用文字整理出来。邓一林在随后的周六活动中,把采访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他说他最敬佩的就是那些老演员,他们竟然为了自己热爱的采茶戏,一直坚守着,哪怕是过着一种清贫的生活也再所不惜。民间艺术家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打动了这颗少年的心。同学们看到邓一林那副认真劲,都忍不住笑了,邓一林生气了:“你们就只知道周杰伦,说这些你们也不懂。”同学们立即群起攻之:“平时就属你贪玩,还好意思说我们。”邓一林被说中了软处,一声不吭地坐到一边去了。接下来的几周都是整理各自的研究资料,学生们以暑假里的军训生活为题材,创作一个小品,完成课题小结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完成课题论文,再写出结题报告,填写各类研究进程表、研究性报告,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
我们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每一个课题小组都有自己的收获。最后全校集中结题,每个班有五、六个课题小组,每一小组都运用多媒体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老师作了概括的展示,省里还派了视导组到我校来视察督导,看了学生们的精彩报告,非常满意,给予了高度评价。之后学校选出了十个优秀课题,在全校展示,并彩印出来,贴在宣传栏内供全校师生观摩。在全组同学的努力下,我们做的课题参加省里的评奖活动并获奖了。
邓一林在这次活动中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他的潜在素养被挖掘出来了。他头脑灵活,反应机敏,动手能力强,熟悉电脑,做课件时得心应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可以把画面设计得很唯美,看到邓一林的作品,同学们都忍不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学生们就是这样简单,你表现好,同学们就喜欢他,表现不好,他们就会指责他,到老师们那里告状,他们告状也不会要求老师不要出卖自己,反而是我有的时候有顾虑,怕告状的同学受到排斥,后来时间长了才发现,每个学生都会来告状,谁的错误都无法掩藏,只是这么纯净的孩子的世界能维持多久呢?
我们曾经担心研究性学习把一直关在校园中学习的学生放到校外去,会使学生分心,分散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浪费了学生的学习精力。但期末考试结束以后,邓一林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学生也都发挥了他们的应有水平。邓一林后来告诉我,他发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纯粹地玩耍要有意思多了,还能赢得同学老师的称赞,所以他慢慢地把注意力放了一点到学习上,没想到成效这么显著,说完还露出一副与以往的邓一林不相衬的沉思的表情,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这孩子看来还是一块可造之材,孺子可教也。邓一林的情况似乎可以说明,把学生们以适当的方式放到校外去接触社会,并不一定比把学生死死地关在学校里学习效果差。
舞台上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二胡悠扬,演员的服装艳丽华美,动作唱腔优美清脆。台下的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完全沉浸在这一幕幕的剧情当中。这一台采茶戏,既有古代的故事,也有现代故事,有《卖水记》《打底劝夫》《卖棉絮》等,对白幽默,剧情曲折,把台下的学生们完全吸引住了。邓一林端坐在其中,他们是被采茶剧团特意邀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