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几年前,我在京郊一家央企下属的研究所上班。
有一次年终晚会,某部门一群小伙表演了一组英文歌曲联唱。台下很多大姐姐兴致盎然地盯着这群小鲜肉,开始八他们的卦。
一个同事指着舞台中央的一个帅哥说:“就他!你们知道吗?他是今年新招的,清华的!”
“哇”,我们之中炸开了锅,大家纷纷一边作崇拜状,一边感叹长这么大终于见着活的清华学霸了。
突然我身边传来一声骂:“这傻X,来这干嘛!”
大家扭头一看,是平日快人快语的大师兄。我们先是一惊,随即一脸秒懂地笑了。
大师兄骂得虽然难听,却是大家都明白的实话。
当时我们研究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又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几个做军工项目的部门,其他的效益、待遇都很一般。而且所里从事的是传统制造工业,大部分岗位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人才来了也是屈才,时间长了没准还呆废了。
所以名校毕业生基本对我们不屑一顾,来了个清华的,绝对是爆炸性新闻。
我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认识了那位清华哥。
他的本科同学除了留学海外,其他的都就职于国内知名的大企业。清华哥觉得自己是小地方出来的,胆子不大,野心也不大,看着这个单位在北京,也解决户口,就毫不犹豫地签了。而且清华哥觉得以自己顶级名校的水平,到一个普通单位,必然如鱼得水。
后来我从研究所离职了,清华哥专程跑来向我取经,问怎样在外面找工作。
我惊奇地问他:你不是在部门混得挺好吗,怎么不想干了?
清华哥说:你有所不知,我的同班同学,现在不是海归回国进入名校,就是在大公司做到中层骨干,我却还在单位画图。时间一长,世面上先进的机械仿真工具都不会,我连到外面找什么工作都不知道了。
直到那一天,清华哥才意识到,相对于那些在职场上顺风顺水的同学们,他已经掉进了大坑里,停滞不前。而这个大坑可不是专为他设置的,一直都在,当初又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跳了进去。
- 02 -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徐小平老师,早年在加拿大求职时,学到了一个单词,叫做overqualified。这个词由over和qualified组合,后者表示合格的,能胜任的,前者表示过分了,合在一起,就是过于合格了,过于满足条件了。
听起来很奇怪,但这种现象在求职时大有人在。
比如一个博士生,去找一份硕士,甚至本科学历就足够的工作,这就叫overqualified。
老外认为,高水准的人去低就是一种浪费,在职场上应当禁止。
网上有个流行语,叫降维打击,大概意思是指高级玩家利用层级优势去打低级玩家,比如职业球员去公园踢野球。
清华哥当初想的就是利用自己清华的优势玩降维打击,没想到却陷入了overqualified的陷阱。
很多职场前辈在教育后来者的时候,都会强调环境的力量。
如果年轻人不愿主动去寻找挑战,就意味着放弃成长的机会。
我们找工作的时候,谁都想专业对口,得心应手。但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警惕,所谓的对口,应手绝不能等同于简单,没有挑战性。
一时贪图舒适,换来的必定是长期呆在舒适区,失去进步成长的机会。
为什么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一个一开始充满困难,但富有挑战的工作,其实是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方方面面。
- 03 -
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一位作者写他的合作方的一位前辈,40多岁了,还跟着单位的90后小年轻们一起跑现场报道,甚至要干扛设备、搬机器一类的苦力活。
作者同情前辈的辛苦,就劝他:X老师,何必这么累,把这些体力活多给年轻人干嘛。
前辈解释道:我还不是想多赚点钱嘛。
作者一开始以为X前辈只是敬业,直到后来听到他私下抱怨在单位不如意,年头够久,职位和收入却被很多年轻人碾压。
于是他请教前辈:你一直很努力呀,怎么会这样?
前辈先是很尴尬,然后才说了实话,因为单位规定,每次出现场都有补贴,而且被采访单位还会给三百到一千不等的红包。他每次都很勤快,就是为了能拿那些额外收入。
作者不禁感叹,X老师为了每次出现场那一千多的收入忙昏了头,却看不到其他同事早早就把废时废事的体力活外包出去,自己则专注做深度新闻。时间一长,X老师的业务水平仍然停留在一线记者,其他同事早已进阶为资深媒体人,写出一篇报道抵得上他跑现场十几次的收入。
X老师本来是一个可以用脑工作的人,眼界却只限于那些看似不少的辛苦钱。他觉得跑现场,拿外快这种辛苦却简单的体力活是一种降维打击,却没想到把自己也降维成了体力劳动者。
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在年轻的时候就全面提高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赚钱尚在其次。等到自己能力升级了,收入、职位自然跟着上涨。
职业能力和赚钱,其意义和重要性显然不在一个维度。一头扎进钱眼里,为了赚些小钱而牺牲提升自己的时间,这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04 -
经常有人说要想精进,必须学会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的重要一步,就是应当意识到问题的维度,以及怎样从更高的维度看待一件事。
比如我们刚进入职场,一开始身边的矛盾就无处不在。想过得舒服,又没有钱,想加薪,工作又搞不定。
如果我们的思维层次很浅薄,意识不到如何改进提高,就很容易陷入抱怨,总觉得处境糟糕是因为工作没找好,老板不好,同事不nice,然后幻想换个工作会不会好一些。
比这个想法高一个层次的人,是意识到应该努力改善。
但仅仅努力就够了吗?
上述的案例中,不得志的清华哥,勤于赚外快却不从根本上提高的前辈,都陷入了努力的困境。他们的努力,实际上是用身体的勤劳去弥补思想的懒惰。
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如何正确地努力反而成了一个搞不清楚的问题。
那么如何破局呢?
这就需要我们的思考方式升高一个维度,或者平均使力,照顾各方面的发展,或者找到自己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领域去努力。
而最不应该的就是采取降维的方式,这实际上等于给自己降低了难度,封锁了自己向上跃迁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