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日拱一卒,积硅步,精进未来的自己。
最近劳动量大,听书量也大,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生命的智慧》这本书在解读的最后引用了罗胖的一段话—
人要不断地自我赋能。在自我的能量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会自觉不自觉的挑选社交圈子,大部分的社交场合你会觉得没意思,不愿意参加。能吸引你的,只有那些能给你营养和资源的社会交往。
功利吗?绝对不是。朋友的分分合合,就是朋友圈的重组,是一个自然现象。
媛姐上次和我聊天,说她的一个高中时期的好友,有一天给她发了一个绝交的微信,那意思好像是就此别过,不再往来,媛姐说,我也知道我们在心里上的确有了一定的距离,可聊的话题很少,可这样的通牒还是让她难受了好一阵子。
我倒看得很清楚,她的好友毕业后就嫁了人,生了娃,守着家门过日子,而媛姐一直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二十几年一直业余写作,给杂志写稿,自己写公众号,写简书,做简书的“读书编辑”,运营社群,参加各种前沿的学习讲座,身边的交流对象有和她孩子一样大的90后,也有比她大的60后,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一直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她的好友,走在了另外的一条路上。
我在每日读书分享中曾分享过这样一段话,当时有很多人表示,对此很有共鸣——
人生路漫漫,越往前走,我们身边留下的,路上遇到的,就越是三观契合,志同道合的人。
不存在谁抛弃谁,谁遗忘谁,这只是一种相互的顺理成章的选择而已。
前段和好友飞也正好聊到这个问题,我们都有一个感触,就是活着活着,有一些原本在生活中常来常往的一些人,渐行渐远起来,有的是因为隔山隔水的空间距离,有的是因为人生的一些新选择,有的仅仅是对待事物的观点发生了分歧,至使原本同行的你我他,逐渐走上了不同的路,无所谓对与错,各自归类而已。
人生这趟单程车,走走停停,上上下下,遇到谁,离开谁,都正常,情在的时候珍惜,义走的时候珍重,反正终点站总会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