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挥洒完汗水,然后在朋友圈晒健身照的人,然后看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报以一声长叹:我何时才能拥有这样的身材?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的确不容易,毕竟健身的三个层次,能攀升至第二层已经很不错了,真的不要过分要求自己。
(一)健身的三个层次
这里所说的三个术语,其实经常被用来描述健身人群,你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听到,甚至你完全可以凭借这三个词,就能基本判定某个人的健身水准,八九不离十。这三个术语分别是:
①活动——②锻炼——③训练
怎么样?脑海里是不是出现这样三幅场景:
一群大爷大妈相邀晚饭后出去活动活动,然后就跳起了广场舞;
一位年轻的女性白领在办公室坐了一天之后,肩颈酸痛得难受,于是来到健身房器械区做肩背肌肉的锻炼;
最后则是一位穿着套头衫,带着大耳机以及巨型背包的男人,每天准时地按照自己的计划一个人默默撸铁。
实际上,这三个场景已经勾画出了健身三个层次的基本区别:
身体活动,“一切可以让你动起来消耗些热量的事情都可以称为身体活动”,美国心脏病协会的网站上是这样理解这个术语的,当然从本质上来说,除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两大基本活动“坐着”和“躺着”之外,其他形式的都可以算是身体活动。即便是老年人,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活动方式。
当然,所以精力充沛的人都不打算止步于此,因为我们热爱竞争,即使只能和自己竞争,我们也不仅仅满足于只是坐着和躺着的活动以及做饭、洗衣、拖地这些家务活动。如何寻求优化自身“身体素质”的更好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事情。
锻炼身体,这个术语是指为了当日、当时的效果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它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反馈性。也即是说,每一次的练习提供的身体刺激都是为了满足训练者当下的需求,比如消耗些热量、拉伸下肌肉、让自己出出汗、提升下心率,让肱二头肌产生一些泵感等。
而训练则不同,它是一项艰苦卓绝且耗日持久的系统工程。看到这标黑的三个词了吧,这正是一般人不能够轻易做到的根本原因。
因此,训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组成这个过程的某些练习,而且这个过程还必须在一次次的练习之后,在某个时间点产生一个可以眼见的结果,而且一般只有通过精心设计才能够取得。正因为训练的目标是运动表现的长期提升,所以你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最重要的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强烈的主观意愿!
(二)来自健身房的伎俩
显然,第三个层次的健身者,几乎是把自己当做了正儿八经的竞技运动员在训练,但大部分的人却并不这样,减减肥、增增肌、活动下身体出出汗,这些看似明确的目标背后,大多数人将十分满足于仅仅只是锻炼。
健身之所以能够兴盛且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时尚潮流,正因为健身行业深谙大众心理,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乐意迎合。可以说,现代商业健身房基本上是为了“锻炼”而生的,因为单纯意义上的“训练”则会另他们无利可图。
自由重量和固定器械,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代表“训练”和“锻炼”的本质区别。你的教练会恪尽职守地教你练习深蹲、硬拉、卧推这种发展全身的硬核动作吗?恐怕不等私教会员会觉得无聊透顶,他的老板也会炒他鱿鱼,因为这种动作不仅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而且见效特别慢,会员要的是立马当下的效果,这就是根本冲突。
反观固定器械和有氧设备,不论是对于工作人员还是健身会员而言,他们用起来简单、教起来容易、清理起来还不费事。最重要的是,这些单关节的练习动作,比如夹胸器、倒蹬机可以很容易让你找到肌肉泵感,而这便称为检验私教是否专业、锻炼是否到位的基本法则,因为会员也更容易get到这种感觉,并十分享受这种短期的正向反馈。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俱乐部希望会员们在固定器械上练个肱二头20分钟,然后再单车或者跑步机上活动半个小时,或者去舞蹈室上上瑜伽和健身操出出汗,接着洗个淋浴后拍屁股走人。员工的职责其实就是去保证让整个过程高效运转下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锻炼很容易,但训练则几乎不可能实现。
结语:当你明白了商业健身房的底层逻辑之后,你能做的就是成为一个能够思考的健身者,你需要明确自己每一次踏进健身房的目的,为自己制定一个能够持之以恒的计划,并且坚定不移的去执行,而不仅仅是拍照打卡亦或单纯地冲个澡走人。如果是后者,何不省下那笔钱花在更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