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到底什么样的人算是真正的穷人?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的定义,每天生活支出不到1.9美元(约13元)的人口即为贫困人口,而在1990年则是每天1美元。对于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讲,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贫穷,甚至都很难想象如果变成真正的穷人,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而在2015年的时候,全球贫困人口数量仍然高达7亿。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贫穷?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历经15年实证调查给出了似乎有违常识的答案。
一、穷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1、穷人会生一堆孩子,但生孩子不是观念落后,而是一种理性思考,因为穷人所在的国家往往没有社会保障体系,想规避养老和医疗风险,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但是子女身上不确定性太多,或者早夭,或者关系不好,或者没能力养老,穷人往往采取多生几个的策略,尽量规避风险。
我们经常说贫穷地区观念落后,生孩子太多,而真相却是截然相反,正是因为贫穷,老无所依,所以才要多生孩子养老。我们以为发达地区的人们开化了,变文明了,所以生的孩子就少了,而真相则是发达地区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社会保障,不需要再依靠子女养老。
2、婚姻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印度的穷人一般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如果两个村子太近,气候完全一样,你这里发洪水,我这个也发洪水,谁也帮不上谁。两个村子隔开一段距离,气候条件就不一样了,遇到灾险,不至于全军覆没,还可互相帮助。
3、穷人借高利贷,是因为正规金融体系排斥穷人。穷人因为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差,很容易出现借了还不上的情况,因此正规金融体系不会借钱给穷人。而高利贷为了规避风险,在借给穷人钱的同时,收取很高的利息,以弥补部分穷人还不上钱的的损失。当穷人出现灾病风险时,高利贷实际上给穷人提供了帮助,至少首先让穷人活了下来,而没有走上绝路。
二、穷人不做远期规划
1、绝大多数地方的穷人对教育很不重视,即便很多慈善组织跑来给他们建立学校、普及教育的好处,家长们积极性也不高。因为穷人并不确定10个儿女里,哪个可能会给他养老,而偏偏教育是个长期投入,要好多年后才能看到成效。让穷人放弃眼前的利益,赌一个遥遥无期的结果,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他们宁愿把钱花到马上就能见效的事情上,比如买点食物,改善一下伙食。
2、穷人是很穷,不过大部分穷人填饱肚子还是做的到的,但如果他们得到慈善机构的粮食补助之后,很少会把钱赞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反而会拿补贴的钱去买电视机、好吃的食物或进行宗教仪式。和我们的直觉相反,对穷人来说,在满足填饱肚子之后,他们需要让自己毫无希望的贫穷生活少一点儿乏味,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在穷人身上也一样存在。
3、人的压力和一种叫皮质醇激素水平相关,压力越大,皮质醇水平就会越高。穷人长期处于生存压力中,皮质醇水平很高,这会影响到大脑认知区域的正常工作。所以,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穷人,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长远的决策。
三、穷人缺少信息来源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所以会相信一些错误的事情,于是做出错误选择,显得短视。他们不愿意做“小投资”,是因为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都是今天花钱,今后收益的。穷人们的短视,也有被动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往往要肩负着更多责任。他们享受不到很多公共设施,比如没有自来水,所以当政府对水进行氯化时,他们也无法受益。又如,他们没有退休计划和社会保障,需要自己存钱,于是不敢冒险(比如做生意)。
作者认为,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大多数人意识不到的是,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我们处理得更好,只是因为我们周围的社会中存在着一套体系,无声无息地替我们处理了很多问题而已。比如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氯;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使我们出于某种原因没给孩子接种疫苗,他们可能也会安然无恙,因为其他所有人都接种过了,而且,或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需担心是否有下一顿饭吃。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作者认为,我们普通人拥有了一套维持生活的体系,我们深深扎根于这一体系而浑然不觉,这个体系不仅可以将我们照顾得更好,而且我们也不需要去思考生活中的其他问题。而对于缺少这样体系的穷人来说,勉力维持不饿死,已经很难了,没有能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启示:
1、我们有时候会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反过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或许更接近生活的真相。
2、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预测,在未来普通人是以消费为主,过着悠闲的生活,只需从事很少的工作,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强大的生活体系会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或者说“喂养”我们,而无需我们付出太多。
3、思维模式是需要和他所处的环境相一致的,任何脱离自己环境的“穷人思维”或“富人思维”都不是有利于个体生存的。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投入大量成本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方面受环境限制,得不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即使得到了好的教育,未来的产出也未必高;但到了现代社会之后,如果孩子不接受教育,那么未来的损失会非常大。